人民网
人民网

网联中国 | 下好防汛“先手棋”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5年05月14日08: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立夏已过,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国从南到北陆续入汛,进入一年中降雨集中期及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期,防汛备汛进入关键阶段。

为全力抢抓“窗口期”、织密“防汛网”,当前,多地已经紧锣密鼓地推进防汛备汛工作。

早在4月7日召开的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就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李强总理要求,树牢“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提早准备、积极应对,全力防范洪涝干旱灾害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局稳定。

防汛备汛,是“天大的事”。连日来,人民网记者深入防汛一线,探访各地如何将“防”的功课做足,把“备”的功夫下实,备战汛期大考。

提升防汛应急“战斗力”

模拟汛期执行救援任务、开展冲锋舟实战演练、驾驶直升机对“受困群众”进行空中转移……

4月21日,广东韶关浈江岸边,近千名应急救援队员集结,携带无人机、直升机、排涝车、冲锋舟等装备2000余件套,投入一场防汛抢险救灾综合应急演练,代号“粤防-2025”。

4月21日,广东防汛抢险救灾综合应急演练现场。人民网 王雅蝶摄

4月21日,“粤防-2025”防汛抢险救灾综合应急演练现场。人民网 王雅蝶摄

演练模拟特大暴雨侵袭下,韶关市区部分低洼路段出现严重积水,武江区某河段发生洪水,仁化县某镇多处山体滑坡,部分道路、电力、通讯中断,多个村庄成为“孤岛”。

灾情就是命令。韶关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迅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宣布进入紧急防汛状态。

此次演练紧扣“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目标,设置会商研判、响应联动、转移安置、城市内涝抢险、灾情摸查、通信保障、交通电力抢通、水陆空立体救援等8个科目。

演练现场,广东省三防办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卢华友介绍:“面对严峻复杂的防御形势,各地各部门提前谋划部署,打好防汛备汛‘组合拳’,将演练成果转化为筑牢安全防线的实际行动,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1565支应急救援队伍、8.1万人、6.9万台(套)装备、7架应急救援直升机做好了抢险救援准备。

防汛准备工作多做一些,安全隐患排查细一点,群众安全保障就能强一分。

南昌市防汛演练打响,应急人员进行堤防滑坡处置作业。徐迎华摄

南昌市防汛演练打响,应急人员进行堤防滑坡处置作业。徐迎华摄

“指挥长同志,各分会场参演人员装备准备完毕,我在东湖区分会场第一个科目演练现场向您报告!请您指示!”

“按计划组织实施。”

随着一声令下,2025年江西南昌市防汛综合演练正式打响。演练在南昌市三个场地同步开展,聚焦常见堤防险情处置、城市内涝应对等内容,全方位检验救援队伍防汛抢险实战水平,提升防御洪涝灾害实战能力。

南昌市应急指挥部指挥长胡晓海告诉记者,本次演练重点应用应急智巡无人机、无人侦测船、巡堤查险车、大功率“龙吸水”等新技术新装备,有效提升了险情响应速度,为应对汛情积累了实战经验。

催生科技赋能“向新力”

5月1日,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安徽,正式入汛。

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的王家坝闸(资料图)。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的王家坝闸(资料图)。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上新了测压管和伸缩缝传感器,通过反馈的监测点信息,水情和闸体的实时情况,在大屏上一目了然。

“既能接收预警信息,又能连线防汛指挥部,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介绍,技术链与防汛链环环相扣,大数据“跑”在洪水前,才能为汛期抢险赢得时间。

他告诉记者,眼下,王家坝闸已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时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到预判水情,科学防汛,切实把防汛工作做到扎实细致,有力有效。

淮河安澜,智慧领航,这是安徽智慧水利系统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防汛中,创新科技成为利器。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与预警;从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各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备汛更智慧。

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各地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大幅提升。

在黑龙江省,1609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水平间距17公里,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同时,当地建成由18部天气雷达组成的天气雷达业务监测网,构建多维大气环境观测网,“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

在新科技的加持下,3类116种综合观测产品平均时效提升6分钟,雷达组网时效从4分钟提高到1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气象部门还制作了松花江、黑龙江以及乌苏里江界江的面雨量实况、预报产品等,进一步为省内流域的气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俯瞰陶圩河闸站。盐城市水利局供图

俯瞰陶圩河闸站。盐城市水利局供图

在江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盐城段北堤上,陶圩河闸站已经通过机组启动验收,汛前即将投用。

走进闸站,“智慧工地”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深基坑、围堰、高支模、脚手架……施工重点部位装上了数十个智能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结构的水平位移、垂直度等。”项目负责人仓基俊直言,工程作业的科技含量让防汛备汛更有底气。

夯实水利基建“支撑力”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未来发展,水利工程是防汛体系中的硬件支撑。

连日来,伴随着日渐升高的气温,安徽芜湖市弋江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速度也在节节攀升。

原址改建的老北港泵站,水下工程已经完工;同步施工的淮兴泵站,即将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上游不远处的大河桂泵站,再有一个月就能完成水下主体结构施工……在芜湖市弋江区漳河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二标段,一项项水利工程抢抓河道枯水期的黄金时机,加班加点按下“快进键”。

原址升级的北港泵站,汛前可具备排涝条件。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原址升级的北港泵站,汛前可具备排涝条件。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老北港泵站流量小、标准低,2016年和2020年大水年份,所在的石硊圩堤均出现管涌、渗漏险情。”芜湖市弋江区电力排灌总站站长俞金山表示,之所以为现有水利工程“强筋壮骨”,旨在提升堤防防洪标准,增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

“新泵站设计流量为1.2立方米/秒,顺利的话,5月底即可具备排涝条件。”俞金山告诉记者,治水、兴水贵在速度,行动的脚步得快、得早。

在山水交汇的山城重庆,与长江防洪密切相关的藻渡水库工程同样在快马加鞭刷新建设“进度条”。

重庆市藻渡水库工程大坝全貌。杜才良摄

重庆市藻渡水库工程大坝全貌。杜才良摄

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藻渡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其中输水工程线路总长94.24公里,横跨重庆綦江、巴南、江津三区。

“截至目前,该工程节点有序推进,提前20天达到了设计度汛高程。”重庆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重庆市骨干水网的一部分,藻渡水库建成后,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将大幅提升长江支流綦江流域的防洪标准,真正织密防汛抗旱“防护网”。

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强调,防汛工作环环相扣,重点是抓早抓细、关口前移,未雨绸缪下好防汛备汛“先手棋”。

未雨绸缪,传递的既是防早防小、精益求精的信号,也是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容丝毫闪失的初心和决心。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顶得上,不能掉以轻心,打有准备之仗,才能有更大的胜算。”说完,俞金山又踏上圩堤,投入到北港泵站的防汛一线。

(张磊、汪瑞华、王雅蝶、时雨、姚於、周梦娇、陈静)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