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Yeah!生活丨在重庆烫火锅,有啥不一样?

网联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2025年02月21日20:5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今年春晚

重庆分会场《庆·新春》

开场就是扑面而来的热辣滚烫

一如重庆人的热情、豪放、直爽

一锅煮南北,百味纳山河

什么感觉?

来重庆烫一次火锅你就懂了

“无火锅,不重庆”

重庆被长江、嘉陵江环抱

自古便是长江上游

最大的商埠和物资集散地

百年前

码头船工、纤夫在江边支起铁锅

将蔬菜、“牛下水”

与辣椒、花椒、姜葱、牛油一锅煮

既能果腹也可祛寒除湿

邹乐 摄

邹乐 摄

沉浮一方天地

汇通四海食材

如今

重庆火锅已从码头、陋巷

登上大雅之堂

锅底除了麻辣味

增加了家常、荔枝、椒麻等多种味型

辣度从极辣到鲜辣

细分出七种等级和味感

容器也有了

锅中锅、鸳鸯锅、四宫格、九宫格

漫步重庆街头

居民区、马路边、梯坎旁、防空洞里

火锅,无处不在

甚至在主城区山里

还建有火锅一条街

万人烫火锅的盛大场面

足以刷新对吃火锅的认知

郭旭 摄

郭旭 摄

位于南岸区的南山

是山城花冠

平均海拔400多米的山林深处

十余家大型火锅店

或隐藏山间,或建于荷塘畔

占地千余亩

日接待量达4万人

可每到节假日、周末

山上依然可能一座难求

牦牛油熬煮底料

辣椒、花椒、中草药、香料融汇

醇正鲜香,辣而不燥

十秒烫鸭肠

“七上八下”涮毛肚

老重庆的讲究,保准吃得安逸

一城烟火,百味人生

火锅已是渗到骨子里的城市味道

地位不可替代

但重庆人的一天

更多是从一碗小面开始

“嬢嬢,二两小面加蛋,

多点叶子菜”

日光铺洒江面的时候

碱水面已经在滚水中翻腾

如同山城清晨的雾气

邹乐 摄

邹乐 摄

当地人说

重庆小面

在凳子上吃才有灵魂

一碗小面

红油要亮、花椒要麻、辣子要香

入口的瞬间

味蕾被彻底唤醒

闹市街区里的人间烟火

也叫醒了整座城市

到了日间

磁器口的麻花铺子

开始飘来阵阵香气

老字号酸辣粉店门口

也已经排起了长队

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里

市民、游客扎堆堆

黄葛树下、小竹凳上

来一杯盖碗茉莉花茶

点一份花生瓜子小麻花

畅聊开始

“你最近在忙啥子,

啷个没看到人也?”

“耍撒!”

夜幕降临

南岸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南山高处

泉水炖煮一锅泉水鸡

长江索道下

几代人传承一碗老荫茶

南滨路上

烧烤摊也开始热闹起来

一串烤土豆

外焦里嫩、回味无穷

一碗烤脑花

麻辣鲜香、入口即化

邹乐 摄

邹乐 摄

头顶上

是穿梭的索道缆车

脚底下

是夜宵摊的灯火闪烁

重庆老味道与新潮

在这里碰撞

长江边的诗意与江湖

在这里交融

“重庆看风景,就往南岸去”

把酒言欢后

约上饭友

或去弹子石老街

挤挤人堆、逛逛小摊

寻找市井味儿和烟火气

或漫步于南滨路上

一侧是崖壁、吊脚楼

一侧是滔滔江水

感受南岸独有的静谧与诗意

或坐上长江索道

于空中拥抱山城

这是属于重庆人的空间魔法

  有人说“重庆看风景,就往南岸去”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南岸

  山水一体、城林相伴

  集合了重庆的

  “山之具像、水之灵韵、

  城之立体、景之映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

  路过南岸涂山寺写下

  “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的防空洞壁上

  弹孔与苔藓共生

  以陈然、王朴等烈士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是“红岩精神”的重要组成

  自然、历史、文化

  在这里完美融合

  与静静流淌的长江水

  缓缓诉说着

  山城儿女的故事

  这里是重庆

  这里是南岸

  是山与水的相遇

  是过去与未来的交织

  更是烟火人间与诗意远方的完美融合

  来源|人民网

  总策划|赵强

  总监制|杨义 张玉珂

  监制|周贺 李娜 魏星 徐冬儿 刘云

  统筹唐嘉艺 刘开阳

  文案黄亚辉 李洁 胥世鹏 徐雯瑄

  出品人民网网联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支持南岸区委宣传部 南岸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责编:刘开阳、肖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