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干字当头开新局”系列报道之五

小县城里大能量

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2025年02月09日07:5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人民网特别策划推出“干字当头开新局”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各地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场景,见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一件快递、一次分拣,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安徽芜湖市南陵县给出答案:集聚智能物流装备关联企业170家,形成物流业6大系统18项核心部件全覆盖,总产值超100亿元。

行深智能的快递无人车。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行深智能的快递无人车。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壮大县域经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在改革中破立并举,在创新中释放活力,小县域可有“大作为”,发展潜力亦无限。

敢闯敢创 紧握创新之钥

南陵,自古就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誉。

“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在外人眼里,南陵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殊不知,这座只有50万人口的小城,因为敏锐捕捉到智能快递物流装备的产业先机,2017年被国家邮政局授予唯一“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称号。3年后,南陵基地建设被国家邮政局与安徽省列入共建战略,再3年,长三角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在南陵成立。

俯瞰南陵县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基地。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俯瞰南陵县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基地。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智能物流装备产业之于南陵,如果说过去是‘无中生有’,那么现在就是‘风生水起’。”南陵县邮政业发展中心主任范连城形象比喻道。

这话绝非空谈。看中科微至,快递物流分拣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看行深智能,投放路面的无人车在南陵运营里程超100万公里;看基地实绩,产值比重占到全县规上工业比重的三分之一。

南陵县域经济的“飞驰”,离不开快递装备的加持。从智能分拣系统的广泛应用,到无人配送车的试点运行,再到绿色包装的推广使用,握紧创新之钥,让南陵拥有了更多可能。

放眼全国,将创新“置顶”,广袤县域地区正加快布局科创版图,迭代创新体系。

聚焦合成生物,江苏无锡市高新区正隆起经济“新增长极”,全区在建、拟建合成生物载体超30万平方米;

从一块矿石延伸,云南富宁县让绿色铝材一体化产业成为支柱,2024年富宁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拼抢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澎湃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

从量看质,由形观势,全力奔跑的县域经济,不断向“新”突破,勾勒出一个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

做大做强 厚植特色产业

在湖北潜江,傍晚时分餐厅内人头攒动,一盆盆各具风味的小龙虾,让食客大快朵颐。冬天吃上小龙虾,得益于当地的反季养殖。

“你看这个头,肉质饱满,肯定好吃。”潜江市后湖管理区湖耕农业虾稻养殖基地,养殖户黄立强随手拎出一只小龙虾,乐呵呵地向记者展示,“别小瞧了,现在一斤能卖五十多元,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秋天下苗,冬季收虾,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

目前,潜江已累计上市冬季鲜活虾3650吨,整季可供应鲜活虾24000多吨,实现了潜江龙虾从“一季鲜”到“四季鲜”。

四季不断档的农产品,同样出现在坐拥“川渝第一大平坝”的重庆市梁平区——因为鱼菜共生AI工厂,这里一年四季,月月有菜摘,季季有鱼吃。

何为“鱼菜共生”?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农活不沾土。”重庆市梁平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唐仁军三言两语,把共生模式道得明明白白。他告诉记者,“上种菜、下养鱼”不仅实现了渔业、蔬菜种植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也保障梁平区拎稳了“菜篮子”。

壮大特色产业,更要瞄准市场需求,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眼下,正值双孢菇大量上市的季节。走进河南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食用菌基地,高低错落的架子上,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撑”起小伞,长势喜人。

“双孢菇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都是现采现卖。目前一天可卖上万元。”基地相关负责人笑容满面地说,新建的9座智能化出菇棚,年产鲜菇3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300万元。

小蘑菇种出了大名堂。清丰县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园区70个,食用菌大棚12000座,年产各类鲜菇43万吨,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辐射带动7.8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千里之外的“中国野生菌之乡”云南南华县,2024年更是实现菌产业年综合产值76.45亿元。

产自云南南华县的羊肚菌。杨霞摄

产自云南南华县的羊肚菌。杨霞摄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关键支撑,立足资源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县域小城逆势崛起,不再是过去的“小透明”,而是如今的“大惊喜”。

出圈出彩 奏响文旅“兴”篇

灰色的城墙,黄色的城垛,青石铺就的街道,飞檐高耸的店铺……行走在甘肃庆城县庆城镇药王洞村的药王洞养生小镇,游客们不禁感叹:“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过去,这里还只是个城郊贫困村。2016年,药王洞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吃上了旅游饭,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文化村。

“村子虽小,名头可不小,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细数起药王洞村的头衔,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李怀宝满脸自豪,“现在,全村开办了农家乐8家、发展果蔬采摘大棚17座,直接参与旅游服务业的有400多人。”

小村庄折射出大变化。近年来,庆城县借着文旅东风,在基础设施、旅游业态、县域环境上着笔泼墨,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491.3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1.3亿元,分别增长68.9%、155.6%。

庆城县夜景。李云摄

庆城县夜景。李云摄

县域旅游出圈,看似悄然而至,实则厚积薄发。

一盏排灯亮古今。在青海西宁市湟源县,气温虽一降再降,但前来观湟源排灯的游客热情不减。

“基于传统技艺,我们增加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让湟源排灯更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湟源排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占寿说,一盏排灯,从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出发,点亮的不仅是古色古香的街道,还有当地县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4年,湟源县全年接待游客量接近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亿元。

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热闹非凡。人民网 马可欣摄

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热闹非凡。人民网 马可欣摄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县域游更具性价比。业态场景不断“上新”、小众景点接连“出圈”、乡村旅游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县域小城成为游客心中耀眼的存在。

县域虽小,前途看好,“小块头”蕴藏“大能量”。

从地方两会释放的信息看,多地将在发展县域经济上持续发力: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提升特色小镇,加大对百亿级、五十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甘肃省则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力争“百亿县”达到一半以上;江苏省明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潜力县域城镇化水平,支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县域经济不仅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更是经济活力奔涌的支撑。如今,一座座县城飞跃上升的发展故事,仍在续写,不断更新。

撰文:张磊、汪瑞华、张俊、周梦娇、曾智慧、程浩、高翔、张隽、黄亚辉、王佩、马可欣

视频剪辑:张俊

视频支持:张俊、张隽、马可欣,南华县融媒体中心、清丰县委宣传部

系列报道之一:首发经济展“新”意

系列报道之二:冰雪过处尽欢歌

系列报道之三:向海图强新引擎

系列报道之四:融合发展大湾区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