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经济再添新的增长动能。日前,依托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和大连港集团的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在齐齐哈尔正式上线运营,这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期现结合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此次大会由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铁锋区委、区政府、大连港集团、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主办,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承办。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玉刚;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志鹏;市委常委、副市长佟永春;市人大副主任马占江;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委书记刘晓东;副书记、区长陆欣;吉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白树新等省市领导;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副董事长骆梅、总裁张国臣;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董事长王春忠;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研究所所长杨健;新华社、CCTV7农业经济、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消费者报、全国商报联合会等中央新闻媒体高层;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首农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商企业集团、中国供销集团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北京顺鑫农业、吉林博大生化有限公司、河南雏鹰农牧集团等来自粮食、副食、煤炭、盐业、再生资源等国家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企业家代表300余人出席了本次盛会。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鉴证了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上线运营仪式,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玉刚与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总裁张国臣共同为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上线运营鸣锣,寓意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运营。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作为黑龙江省首个大宗现货商品交易中心,目前主要交易品种为:DDGS饲料(酒精粕)、畜牧盐、畜牧草、玉米、再生资源、废旧电缆、再生铜等。
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志鹏表示,这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商品结构,延伸齐齐哈尔网络经济产业链,扩大产品市场覆盖面,对推进齐齐哈尔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电商发展步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在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宏大背景下,齐齐哈尔市正全力推进市委确定的12个重点产业,加快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和项目建设为引领,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记者了解到,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23.8:38.8:37.4,转变为2015年的24.1:31.1:44.8,旧的增长动能逐步弱化,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孕育和发展。
不难发现,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的上线运营为齐齐哈尔经济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增长动能。作为高端现代服务业,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将逐步实现农产品、盐化工、能源、再生资源、塑料制品、医疗器械等交易品种的线上交易。北方交易中心可进行B2B、B2C等模式的电子交易,主要通过挂牌进行申买交易、申卖交易,并与在线议价相结合。买方可在平台上自主申买和在线议价,卖方可运用远期合约或生产计划进行申卖和在线议价,具有电子交易的显性优势。
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董事长王春忠介绍说,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将推出期现结合交易业务。目前主要交易品种为:DDGS饲料(酒精粕)、畜牧盐、畜牧草、玉米、再生资源、废旧电缆、再生铜等,拟定于2016年9月1日推出玉米、玉米淀粉两个交易品种的期现结合交易业务。
“期现结合交易业务是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根据期货市场、现货市场的交易特点和商品市场的需求,创新推出的交易模式。”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总裁张国臣表示,期现结合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大势所趋。
据悉,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但是全球经济、政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暴跌情况时常出现,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通过期现结合,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王志鹏表示,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的上线运营开辟了大宗商品交易的新渠道,打通了黑龙江与全国联网的“粮食淘宝平台”,也将解决农产品“卖贱”、“买贵”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买卖过程中商品的质量问题以及买卖双方的信誉问题,
王志鹏认为,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的上线运营是齐齐哈尔网络经济的里程碑事件。不同于以往的现货买卖形式,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将传统现货延伸至电子交易平台。该平台减少了企业管理流程,降低了经营成本,形成了电子商务平台、贸易融资平台、仓储物流平台及信息咨询平台对应的商品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个统一。为交易商提供更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廉价的仓储和物流服务。
据悉,在正式上线运营后,东北亚北方商品交易中心还将发挥平台的作用,打造信息展示平台、齐齐哈尔市绿色农产品销售平台、东北地区农产品价格体系平台、从而促进北方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建立。
![]() |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4]2108-30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039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