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調研行

活力青海 | 誰在守護消失的古村落?

人民網“行進中國”青海調研採訪團
2024年06月26日10:42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保安古城風貌。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保安古城風貌。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散落全國各地的傳統村落,是人類文明留下的遺產。然而,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沖擊,自然和人為的損毀讓不少年代久遠的傳統村落危在旦夕。這些瀕臨消失的古村,還有人在默默守護。

一盞古銅燈,一對綠釉陶瓶,一個個漢代陶俑……這裡不是省級博物館,而是小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這裡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鎮城內村。

早在西漢時期,保安這方土地屯墾戍邊、軍事要塞的角色就已上演,陵谷變遷,至今鐵城山城牆、明清駐軍營房、烽火台等尚存的遺跡,雖為夯土,卻依然堅固如初。

對於保安這座古城的守護和傳承,在看得見歷史的人身上。“我們村前后有2000多年的歷史,村子裡的非遺中心,全是村民自發捐贈的老物件兒,去那裡看看,就能看到我們這裡的歷史。”保安鎮政府干部李金霞說。

2021年,鎮黨委、政府前往西寧市湟中區卡陽村村史館、蘇爾吉村黨史館等地觀摩。回來后,決定將古城的歷史延續傳承,向外界訴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由此建立。

展館建起來了,展品怎麼辦?

“我看街坊鄰居咋干的,有人帶頭,我就跟著捐了。”一雙粗糙的手抓了抓頭發,中等個頭,臉龐消瘦,這是城內村的村民王西平。

2021年11月,王西平向展館捐贈了第一件物品。那是一個新中國建國前的枕盒。“這東西是我爺爺的爺爺置辦的。”今年34歲的他以前常年在外務工。

跟著大家一起捐物品的,還有56歲的金維國。這位老大哥現在還記得自己捐贈的小石磨,“我想為村裡的展館添點兒老物件,看到自己的東西擺在那兒還挺自豪。”金維國笑起來。

村民高漲的積極性,離不開村兩委的努力。“我們天天跟村民聊天,主要是想讓每一個人以主人翁的姿態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守住這份歷史。”城內村黨支部書記賈有林回憶著,今年58歲的他,已經在村子裡當了20年的帶頭人。

藏品收集工作持續了近兩年,900多件藏品承載著歲月,蘊含著鄉情,背后更是保安人的凝心聚力。

保安古城的變遷,賈有林歷歷在目。“村民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現在是越來越強了。”據賈有林介紹,如今城內村世代居住的居民仍有180余戶。

戶廁改造、農房提升、道路硬化……居住環境改善的同時,保安還成立古城文化旅游合作社,讓村民不再出遠門便能掙到錢。

以保安古城為代表,目前同仁市72個行政村中有36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仁也是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地。

山、水、林、田、村、城自然而和諧地結合,在同仁,城鎮化不是消除鄉村,而要以更新的方式延續這裡的文脈。

近年來,黃南州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確立“一帶兩區一中心”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扎實推進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高原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等項目落地見效。“村城融合,城村並進”,黃南州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中深植和美共榮理念,讓古村落舒適宜居、與時俱進,復活古村落的經濟活力。(萬世成、熊旭、白波、馬可欣、霍雨佳、甘海瓊、陳明菊、馬天翼、趙敬菡、許維娜、李依環)

(責編:況玉、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