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坚持保护挺在前 千年灵渠换新颜

——桂林兴安县多措并举持续抓好灵渠保护

2022年06月14日08:1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广西兴安县的灵渠现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兴安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传承文化。特别是近年来,当地以灵渠申遗为重点,实施灵渠保护修缮、旅游复航、文化展示等九大工程,并以今年1月1日起施行《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为契机,全面推进灵渠保护提升系列工作。

灵渠生态环境日趋变好。王国楚摄

生态优先提升景观环境

今年3月,覆盖灵渠南、北渠部分河段、累计长约6.5千米的灵渠清淤工程如期竣工。此次清淤是今年《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实施后的一重要举措,对灵渠上游乃至灵渠水系的“水环境”有积极影响。“我们经过向上级申请、专家现场评定、细化方案举措等程序,实施清淤工程,进一步加强灵渠的环境保护。”灵渠清淤工程有关负责人说。

清淤工程仅是当地做好灵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在灵渠生态环境保护中,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要求,依托“一办八组”工作机制,以大气、水、固废污染综合防治为抓手,统筹环保、水利、文旅、住建、国土等部门力量,坚持管住岸上、盯好水里,大力推进灵渠环境综合整治。定期对灵渠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全面推进遗产区绿化和防止水土流失,严控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项目建设,并不定期开展违法建筑、挖采等综合治理及专家提出的其他整治工程,实现了灵渠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据悉,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灵渠地表水环境质量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以上。

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

近期,兴安县邀请文保专家、桥梁专家到三里桥进行现场勘测,并对桥局部坍塌处予以修缮保护。

三里桥横跨灵渠,距今有500余年。近期桥面出现局部坍塌现象,存在安全隐患。在专家的指导下,有关部门及时修补桥面塌陷处,恢复文物原貌。下一步,当地将对灵渠文物开展集中勘测、并持续做好文物修缮保护工作。

近年来,当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消防、文化执法部门及乡镇业余文保员等力量,建立文物保护考核、督查、整改、联动机制,对灵渠周边已公布的各级保护单位共16处遗址遗存实行“点对点”保护。此外,注重馆藏文物保护,不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培训等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推进保护工作常态化,让“文物安全第一观念”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我们将‘文物安全责任公告公示牌’落户到每一个已公布的文物点,不断加大灵渠保护力度,切实把文物保护好、把文化传承好。”灵渠博物院唐莉静说。

深挖底蕴活态传承文化

近期,灵渠文化沙龙——灵渠新说活动在灵渠博物院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围绕灵渠修建背景、工程、历史作用等内容,为现场人员带来一场精彩的灵渠历史文化盛宴。

“这个活动,我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灵渠故事,就是为了将灵渠历史文化讲解好、普及好、传承好。”刘建新说。

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民族往来、农业灌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2012年灵渠均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自去年兴安县委、政府调整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以来,当地围绕灵渠水利、军事、交通、民族融合等6个方面,开展灵渠价值课题研究,现已出初步成果。(张勇)

(责编:肖鑫、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