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共青城江益村:昔日移民村“移居”变宜居

江西共青城市江益镇江益村,东面与昌九高铁毗邻,南面与江益居委会接壤,西面与柘林灌区的总干相连,全村所辖14个村民小组。其中5个移民小组,占地面积800余亩,属水库移民重点村。1969年至1973年以来,江益村先后接收两江移民、柘林水库移民319人(现556人),集中安置在东湖、益新、新村、安定、新建组。自2003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江益村累计投入水库移民扶持资金10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美丽移民新农村。村里环境美了,村民口袋鼓了,村集体经济强了,水库移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四月,春意正浓。车行至江益村,满眼的绿意让人身心舒畅,好一幅美丽乡居图景。20世纪60年代的江益村,基础设施差、道路不通。如今,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助力下,江益村“两委”找到富民兴村之路,带领移民群众大步迈上小康路。
完善基础设施,塑造移民新区之“形”。曾几何时,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巴路是江益村移民小组村路的真实写照。不平的村路制约着村子经济发展,移民群众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盼望“走出去”,修路成了当地百姓的迫切心愿。群众盼的,就是政府要干的。近几年来,江益村加大村路投资建设力度,完成4公里村路“白改黑”,宽5米,惠及移民556人,为移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为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公路通,百业兴。一条条平坦笔直的村路,镶嵌在一片片沉寂的田野和一个又一个自然组间,打破了农村自然封闭状况。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
从砂石路到水泥路、沥青路,路在变,群众的思想意识也在变。近年来,江益村5个移民小组自来水、污水设备、旱改厕全覆盖。家家户户都争着配合村里的乡村振兴改造。如今的江益村,一栋栋红砖灰瓦的民房,宽阔的沥青路,竖立在村道旁的100余盏路灯,簇新的7处洗衣水塘、一处文化中心和两个健身广场,精美绝伦的800平方米文化墙,构成了一幅乡村宜居新图景。
坚持产业振兴,充盈移民产业之“实”。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在美丽移民乡村建设过程中,江益村坚持把引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5个移民小组实际,通过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产业扶持,持续激发移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移民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2021年12月份,正值寒冬时节,在江益村的置农果树合作社草莓温室大棚内,到处是果实采摘的丰收景象。一直用鄱阳湖水灌溉,加上科学种植,50亩“奶油”草莓抢“鲜”上市,产量高、卖价好,口感香甜的草莓为移民群众的小康生活增添了一抹喜人的红色。今年4月,随着气温的升高,草莓下市,草莓温室大棚内移民致富带头人胡移法将草莓拔除,种下了西瓜苗。胡移法说,草莓大棚套种西瓜,不仅年收入可达到20余万元,还可为5户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他们一起增收致富。
50亩的麒麟瓜、70亩的甘蔗地、500亩传统农业种植、600亩高标农田,江益村坚持以促农增收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精心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这些产业也成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发展乡村旅游,铸牢移民和谐之“美”。不仅要让村庄美起来,还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江益村做足农村休闲旅游观光文章,依托昌九高铁,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毗邻大学城的优势,按照“双效兼顾强产业”的思路,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特色农业产业形势喜人。贯彻“田园是最美的公园”理念,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精心打造了占地300亩的“竹林人家”秀美乡村点,并获批江西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逐步形成了“春赏竹、夏吃瓜、秋采果”的特色产业格局。
春意盎然的四月,走进江益村竹林人家,竹林的清香为逐渐升高的气温增添了一丝清凉。竹林人家充分挖掘江益古驿站文化,以竹为主题,打造了竹凉亭、休闲广场、游泳场、开心农场、草莓基地、农家乐等景点,并成为江西广播电视台移动电视频道影视拍摄基地。竹林人家还提供就业岗位,住在附近的脱贫户、移民群众都可以到这里打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吃上“旅游饭”。
今天的江益村移民小组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从村容村貌到产业发展,从外在环境到内生动力,移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富足”,居住条件由“土坯房、危旧房”升级成“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门前马路通”,环境美、产业兴、民风淳的移民村在昔日的“荒山”上栽上了“致富树”,在讲好农村故事、发展“美丽经济”上精耕细作,让江益村的每一个“新移民”享受绿色筑梦的田园新生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