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具有示范性的第三方调解组织;打造“文汇璀璨、法润无声”法治文化品牌;建立社矫安帮联席会议制度……从社矫对象多、人财物相对不足的窘境到多项司法行政工作经验获推广,南海区西樵司法所所长卢冬云带领团队不断实现突破。
“我们是司法行政最基层的脚。”卢冬云将这句话铭记于心。用脚丈量社区,用心服务居民。十二年来,卢冬云始终将“拉近法律与群众的距离”作为行动准则,深入村居推动各项司法行政工作落地开花。她曾于2019年获得“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
卢冬云(右一)带队西樵司法所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受访者供图)
走在前列
打造“西樵特色”大调解格局
“你们是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感谢你们!”4月2日,当事人刘先生特地来到西樵诉前和解中心送锦旗,感谢调解员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解决与老客户间的经济纠纷,收回54万余元款项。就像刘先生一样,在西樵,越来越多人首选调解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早在9年前,“多元调解”意识就已经在西樵“萌芽”。2012年,卢冬云负责牵头成立西樵第三方调解组织,她提出以社会团体性质建立,达到“民间纠纷民间调”效果。卢冬云认为,调解应从群众角度出发,真正回归群众自治,但当时尚未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她只能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寻找省外相关做法,“我们想要成立正规的注册机构,所有的流程都要捋顺。”
在奔走了近3个月后,西樵民间纠纷调解协会正式成立,卢冬云发动义工联、村居司法干部、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加入其中,并组织调解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该机构开创了广东省以社团性质注册登记的民间人民调解组织先河,并先后被评为南海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试点、3A级社会组织。
调解就像医生看诊,既有青年队,也有“老中医”。2019年,司法所筹备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卢冬云选定的“老中医”是协会中的志愿调解员——已退休多年、调解经验丰富的区文基。“很多群众听说基叔在,就很有信心来这里解决矛盾。”事实证明,卢冬云的选择没有错。截至2021年5月,区文基个人调解工作室共受理案件113宗,调解成功率达99%。
2021年5月20日,开展人民调解开放日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一系列经验打下的基础上,如今,西樵建立起“三调联动”的调处机制,构建切合本地实际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西樵模式”。据统计,1-5月,开展纠纷排查767次,预防纠纷91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2件,调解成功188件,成功调解率为97.92%,涉及金额1698.15万元。“以前群众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有困难找调解,社会更加和谐,群众也更加方便。”卢冬云笑着说道。
卢冬云(左)入户走访、慰问社矫安帮人员。(受访者供图)
以点带面
筑起“接地气”法治文化圈
走进樵园公园,以入口处两只“獬豸”法治小品为起点,感受书法、格言、诗歌、故事、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法治文化,是许多西樵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2016年,樵园公园被选为西樵镇法治文化基地,启动法治公园建设。在法治宣传氛围的打造上,卢冬云有自己一套想法。
“樵园公园的客流量很大,我们追求‘润物无声’的宣传方式,首先就要拉近法治和群众的距离。”卢冬云说。为此,她特地到博物馆寻找相关法治素材,并在各个村居收集本土法治名人故事,邀请本地书法好手写下法治理念,“这些人和事经得起时间考验,自然就会带起宣传效应。”
“清心桥上思崇法,书翰园中悟立身。”如今,法治楹联、法治浮雕、法治景墙等各类宣传设施与樵园公园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引得市民和游客频频驻足细赏。公园还获得“广东省法治文化公园”称号。
事实上,卢冬云也曾是法学“门外汉”。她常把“活到老,学到老”挂在嘴边。“以前没做这份工作时,觉得法律很高大上,但普法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一定要自己先搞明白,才能让群众也明白。”卢冬云坦言,初时自己看不懂密密麻麻的法律知识,便利用工作之余,不断诵读法律条文,学习各项工作指导意见,想办法参加各项业务培训。“从像个小学生听别人讲课,到慢慢能够交流,再到有新的宣传想法输出,我就知道逐渐上手了。”
如果说樵园公园是“月亮”,简村、太平、百西等村级公园法治文化点就是“星星”。近年来,在卢冬云的推动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众星捧月”式的法治文化圈在西樵初具雏形,为各村居、职能部门开展相关普法活动提供阵地。
“司法行政工作每一项都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让我很有成就感。”卢冬云表示,作为团队带头人,更要不断提出新思路,带动团队创新,将公共法律服务做得更细更扎实,让群众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记者 王旖荻)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