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六治融合 一网联动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精致城市建设

2021年01月19日18:39  来源:人民网
 

威海市市公安局指挥中心。

一、坚持立足实际,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是统筹谋划。威海市委、市政府于2019年4月份创新性提出“六治融合、一网联动”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六治融合”就是充分发挥政治(党建)引领、自治基础、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信治引导作用,在威海市形成融合共治新格局,其中“信治”是立足威海实际,创造性提出来的,是对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完善。

二是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将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摆在全局高度、政治高度,2019年成立由市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7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2020年又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实现更高规格、更强力度一体统筹。

三是一体实施。坚持市域统筹、全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党群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共法律服务、综治、社会组织等各类平台同步建设、同步推进。

威海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二、坚持陆海统筹,建成服务管理一张网

一是覆盖城乡。坚持威海市整体建设,形成了工作机构、城乡网格、工作队伍、信息系统和运行机制“五统一”的网格服务管理架构。

二是延伸海上。威海市从推动网格向海上延伸入手,变粗放管理为精细治理,按照渔船、渔港、岸线三种类型将威海市划分为410个海上网格(渔船网格99外、渔港网格92个、岸线网格219个),由作业船队负责人、专职驻港员等担任网格员,实现对渔业生产活动的全要素管控。

三是拓展“网格+”。将网格与各类社会治理元素紧密融合,探索形成“网格+党建引领”“网格+安全防控”“网格+纠纷化解”“网格+信用治理”“网格+志愿服务”“网格+社会组织”等一系列具体模式,有效聚集起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力量。

西门外社区网格员巡查清理辖区僵尸车。

三、坚持科技支撑,打造治安防控升级版

一是面上抓“全息感知”。建成全国首张覆盖全域的无线宽带集群通信专网,日均采集感知类数据5亿余条,与“八大库”数据无缝对接、实时提取,及时形成全息身份档案。

二是空中有“无人警务”。成立国内首个正式列编的无人机警务航空队,将无人机视频指挥通信系统融入公安LTE专网(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实现无人机视频图像全警共享共用,成为地面感知力量的有效补充。

三是网上重“无感管理”。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创建网约房管理模式,研发推出“安心码”登记入住方式,实施“旅馆式”集中管理办法,推动安装智能门锁实现无感知验证,公安机关大数据系统已导入网约房数据10万余条,平均每天动态更新600余条,共发现违法犯罪线索12条,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有效补齐市域社会治理的短板。

四是海上建“电子围墙”。对沿岸,在261处港湾、码头和停泊点搭建“涉海信息采集云平台”,将沿海3988个“雪亮工程”监控探头全部接入综治信息平台,实现治安要素智能化管控;对远洋,设置3海里、1海里和0海里三道作业水域边界电子围栏,对违法违规越界捕捞船舶实时监管,已强制召回临近边线作业渔船227艘次,有效消除越界风险;对船舶,搭建北斗卫星定位系统、AIS渔船自动报警系统和CDMA通讯网络“三网合一”监控平台,建立RFID渔船自动识别系统,实时掌控船舶信息,有效提升海上治理能力,渔船涉外事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渔事纠纷等持续下降,经验山东省领先。

四、坚持全域覆盖,优化信用激励软环境。

一是“海贝分”强化居民自律。创建“海贝分”个人信用积分制度,为每名年满18周岁的市民建立信用积分档案,制定了193个正面指标和1492个负面指标,创建红色信用银行、信用超市、信用商业联盟、积分存折等1696处(种)应用场景,出台54项“信易贷”“信易游”“信易购”等市级信用惠民措施和320项县级、2950项镇级信用激励政策,设立信用基金4000余万元,对达到积分条件的市民实行奖励优惠,“小积分”成为推进“大治理”的新引擎。

二是“信用+”激活基层治理。威海市探索推行“信用+”模式,先后将不按规定养犬、乱贴广告、噪音扰民、损害公物、酒驾醉驾、非法上访等不文明和违法违规问题纳入信用积分“扣分”管理,将志愿服务、慈善捐助、见义勇为等纳入“加分”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公示、宣传,形成鲜明价值导向,充分将“德、法、信”融为一体,将无形的内心约束转化为有形的行为规范,有力促进基层难题治理。

三是“红黑榜”释放奖惩效能。在22个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红黑名单制度,研发了“一键查询、弹窗提示、自动反馈”联合奖惩系统,与市、县两级相关部门879台电脑终端实现信息共享和奖惩联动。近三年累计发布红黑名单2.45万条,在295个行政管理事项中开展信用核查,累计实施联合奖励3179个、联合惩戒1326个,290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退出黑名单,有力规范了社会治理秩序。

五、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把深化矛盾纠纷化解作为深化社会治理、保障精致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有效提升了防范风险、维护稳定的效能。重点抓好四项建设:

一抓调解平台建设,强化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资源互补共享,建设市、县、镇三级矛调中心,打造一站式非诉解纷平台;

二抓调解队伍建设,在山东省率先将422名村居法律顾问全部纳入调解员队伍;成立省内首家企业信用纠纷调解委员会,对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行业领域的112个专业调解组织进行系统规范。今年,信访积案化解率97.4%,5年以上积案全部化解;

三抓品牌调解室建设,引导支持各类民间力量有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创建品牌调解室95个,实现“一镇至少一品牌”;

四抓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建立保险、医患、商事、信访听证、司法确认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在山东省率先成立裁调对接调处中心,持续深化“分裁调审”机制创新,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下降2.3%。通过强化措施、完善机制,近年来,威海市99%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一系列难点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赢得普遍好评。

有效解决物业管理难题、有效解决房产证“办证难”的问题、有效调解处置涉案资金达22亿元的房地产纠纷案件、有效解决棚户区改造房屋产权纠纷问题、开展调研服务保障企业发展。

(责编:姜迪、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