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2019行走黄河:"中国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是韩城人说了算"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仝宗莉
2019年11月26日10:2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千古史家司马迁的故乡,就在陕西韩城的黄河边。紧贴黄河一路行走的采访组,拜谒了司马迁祠——坐落于芝川镇东南山岗上,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司马迁铜像炯炯的目光好像正在穿透千年历史尘烟。

司马迁祠景区入口处,很有时代感。“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仝宗莉摄

韩城以司马迁为傲,韩城市宣传部副部长程涛就自豪地说,“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3000年韩城人说了算”,虽是玩笑,却也道出了司马迁的价值。由于史料残缺散佚、年代紊乱、真伪混杂,古代很多的历史真相已不得而知。幸而我们有《史记》,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向上大大延伸了信史的链条。

传说汉武帝曾在附近山下采得一枚灵芝,遂将此地陶渠水改名为芝水。穿过古香古色的芝秀桥,进入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祠墓群,溯大石铺设的司马古道攀援而上,宽阔、蜿蜒且凹凸不平的石道,镌刻着历史的沧桑。

穿过几道山门,迎面撞上九十九级陡峭的台阶,路的尽头,“太史祠”赫然在目。古柏参天,碑石林立,从宋代到当今连绵不断,注目郭沫若题写的一块诗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道尽地灵人杰之慨。

祠院后便是司马迁墓。其实,司马迁的《史记》杀青后,便不知所终,卒年、卒因皆不可考,墓穴又建于西晋时代,彼时他已亡故四百多年了,因此此墓疑为衣冠冢或空冢。大墓用青砖砌成圆型,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一株古树,树干自然地分成了五枝,后人附会为“五子登科”——其实,这寓意与司马迁的追求相去太远。

司马迁祠碑石林立,内有司马迁坐像。“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仝宗莉摄

古建筑总是一肩挑着历史,一肩挑着现代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葺扩建,历史悠久,雄浑壮观,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直到今天,还在服务家乡百姓。2018年韩城接待游客多达1495.72万人次,综合收入65.98亿元,这里面少不了司马迁粉丝的贡献。

司马迁不是图书馆里坐出来的史学家,他用脚步丈量山河,到民间探访古今之变,为搜集史料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黄河边长大的司马迁深悉“水利”之要。传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那一年,归来途中遇到黄河瓠子口(在今濮阳县西南)决堤,年轻的司马迁还曾背着柴薪去堵决口。《史记·河渠书》写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告诫人们要趋水之利、避水之害——实际上就是“水利”一词的起源。

程涛说:“韩城人崇拜司马迁,从太史公身上学到的是坚持真理、忍辱负重的精神。”

站在台阶下,仰望司马迁祠。“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仝宗莉摄

刑余之人,为后人留下取之不竭的史学宝藏

司马迁坐像,长髯、红袍,手扶玉带,面目稍稍侧北。乡里认为,这象征着他至死都在盼望着李陵从北方归来,替他洗刷冤屈。

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与匈奴作战兵败被俘,汉朝要夷其三族。司马迁仗义为李陵说情,然牵扯到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汉律规定,两条路可免死刑,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官小家贫的司马迁不得不选择了后者。

“耻莫大于宫刑”,在司马迁心目中,这样活着比死去更为痛苦。忍辱苟活,只为《史记》还没编完。

浩浩史册,太史公的秉笔直书独步古今。他写尧舜两位古代帝王的禅让故事,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让不是帝王的项羽入本纪,不是诸侯的孔子入世家;借陈胜之口问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犯上的问题;他对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的深度思考;他认为匈奴、东越、南越等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其民族观、阶级观、历史观,放在今天,也不失合理性和先进性。

走出司马迁祠,再看黄河滔滔,犹闻史家绝唱……

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于新怡、唐嘉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