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河南省商丘市关于贫困地区全域脱贫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河南省商丘市委书记 王战营
2018年12月24日14:53 |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河南省商丘市所辖6个县全部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全市共有920个贫困村,26.18万贫困户,68.77万贫困人口,属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近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拿出“绣花”功夫,全力以赴,尽锐出战,积极探索,持续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15.12万贫困户、44.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56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河南省健康扶贫现场会、产业扶贫研讨会、兜底保障脱贫现场会、农村改厕推进会相继在商丘召开,商丘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部分做法在今年(2018年)开展的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和国务院大督查中受到充分肯定。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了以下脱贫路径:

一是产业发展脱贫路径。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和总抓手,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N+1”产业扶贫模式。“N+1”主要包括:能人+贫困户,手工业+分散加工+贫困户,特色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工厂+务工能人+帮扶人+贫困村+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金融+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等。同时,我们依据贫困村现有资源、农民技能和农户意愿,因乡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在全市乡村建成了806个“扶贫车间”、116座乡级产业园、737座村级光伏发电站,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加收入。截至目前,我们通过产业发展,全市累计帮扶贫困户4.2万户,1962家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与5560个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项目人均收益1500多元。而且,通过产业扶贫路径,不仅为有致富需求的贫困群众找到了切合实际的增收途径,还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的突破。

二是就业创业脱贫路径。我们把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贫困户就业服务中心,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劳务中介服务,向当地和外地企业介绍贫困户务工,努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招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贫困群众就业;通过培育发展新兴农村经营主体、扶贫车间、居家生产、公益岗位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3万余人次,开发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3500多个,实现转移就业近4万人次。同时,各县(市)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如“对于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的,每脱贫一人补助企业500元;”“企业每使用金融贷款10万元,必须安排一个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扶贫效果。

三是综合帮扶脱贫路径。我们把综合帮扶作为凝聚各方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积极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在专业扶贫方面,我们坚持政府主导,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了“九项工程”和“六改工程”,以改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九项工程”:即道路畅通、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惠民、信息化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以此改变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六改工程”:即改水、改电、改院、改厕、改厨、改俗等,以此改变贫困户家庭脏乱差的状况。截至目前,全市实施“九项工程”项目2300多个,实施“六改工程”项目15.8万户。我市实施“六改”的做法受到中央农办和省委农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在行业扶贫方面,我们重点开展了健康扶贫和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上,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针对贫困群众的“预防、服务、减支、保障”四道健康屏障,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补充医疗保险、贫困户医疗补充救助保险”四道健康保险屏障,建立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贫困村卫生室”三级诊疗系统,贫困群众在住院治疗期间执行“先看病、后结算”制度,构建了“互联网+医疗扶贫”模式,为贫困群众看病就医开辟了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市共为36.42万贫困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实现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5.7万人,对2.2万患大病、4.76万患慢性病的贫困群众进行了及时救治。金融扶贫上,我们充分运用扶贫再贷款、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银行贷款、农业保险等资源,创新了“政银保、政融保”、“三帮一扶”户贷户用、“三贷一担”等模式,全市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9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53.8%,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在社会扶贫方面,我们积极倡导民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扶持发展项目、捐建爱心超市、设立孝善基金等形式,主动联系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市营造了人人皆为、人人可为的脱贫攻坚氛围。

四是保障兜底脱贫路径。我们把保障兜底作为脱贫攻坚的底线措施,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同时,建立了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扶贫对象制度、扶贫对象及时救助制度,对因突发重大疾病、火灾、交通事故、子女考上大学等突发性原因造成家庭紧急性困难时,可即时申请临时救助。从2016年起,我们累计投入特困供养资金4亿元、医疗救助资金2.26亿元、临时救助资金3600万元、灾害救助资金3300万元、福利保障资金7800万元,用于针对性救助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8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纳入低保、五保范围,将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并对全市2.6万名重度残疾人纳入了低保待遇范围,织密了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网络。

在探索全域脱贫、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有几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精准识别是基础。只有精准识别,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始终按照“六个精准”的原则,严格遵循精准识别的各项标准和要求,统一印制了“明白卡”,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单位、脱贫时限和责任人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资料,并多次开展“回头看”“再核实”工作,对档卡资料及时进行规范整改和动态调整。此外,还建立了贫困人口随时发现随时纳入制度,全市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率不断提高,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第二,落实责任是关键。有责任才能有担当,有担当才能有作为。我们始终把落实责任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各级干部工作作风和执行能力的重要体现,认真推进落实市厅级领导责任、县级主体责任、乡村具体实施责任、驻村帮扶责任及行业部门政策落实责任,构建了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环环相扣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和追责问责机制,在全市形成了上下一心、比学赶超、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第三,扶志扶智是动力。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们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脱贫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全市印发实施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双富”工程意见,大力开展了脱贫星级评定、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商品、脱贫励志奖评选、弘扬孝善文化、培育自我脱贫典型等系列活动,着力克服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懒惰思想和依赖意识,彻底消除“靠着墙根嗮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奇葩现象,激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第四,党建引领是保障。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坚强保障和根本遵循。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的首要任务,及时分析研究、总结部署、加压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责任人的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指挥系统,形成了四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联通互动格局。同时,加强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党员队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让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保障脱贫攻坚的高质量。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马上就办抓落实,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域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努力答好新时代第一份重量级答卷。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亮、李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