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党建引领、群团牵头、社会组织参与”

成都市郫都区建构残健共融社区治理新模式

2018年12月03日15:56 |
小字号

“阳光驿站”内残健学员学习烘焙制作

2017年,(成都市)郫都区在全国率先打造残健共融的村(社区)级“阳光驿站”,建构“党建引领、群团牵头、社会组织参与”的残健共融社区治理新模式,着力为社区群众和残疾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郫都样板”,这一新模式不仅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关注,还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主流媒体的强势报道,并获评“2017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一、背景与起因

(一)“基层社区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新领域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是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基础。进入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健康、收入、医疗、就业、教育、家庭、安全等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同时,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力量也在基层。目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社区,使基层社区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

(二)“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地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共建、共治、共享”意味着对社会成员的服务和管理,不应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应该是社会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服务和治理,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地对待各类社会主体,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动员社区多个主体来共同参与对群众的服务和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稳定的社区发展环境。

(三)“残健融合”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新亮点

“残健融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消除障碍,促进融合,才能改变残疾人长期以来被救助、被隔离、被社会边缘化的被动局面。“残健融合”是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的新亮点。基层社区治理实施残健融合,不仅能够实现残疾人自身的赋权增能,还能激发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社区活动参与率,使其与健全人、与整个社区形成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有利于拓展残健共融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优化基层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做法与经过

(一)致力三大创新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四川省关于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的精神,成都市郫都区倾心弱势群体,主动创新服务,布局相对贫困村,率先打造村(社区)级“阳光驿站”,建成了集康复、工疗、娱疗、辅助就业、日间托养、党建示范、便民代办、“微创投”等为一体的残健共融社区综合服务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群团牵头、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种优质服务。

一是党建引领,全面提升治理效能。郫都区“阳光驿站”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社区综合服务体内设“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党员活动阵地和党员志愿助残基地,党员们常态化提供文明劝导、纠纷调解、节日关爱等义工服务,同时,通过有效激发社会组织的服务能量,使社区内的残疾人和居民都不断增强参与社区治理的自治意识、强烈愿望和能力水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体建立起了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和“扁平、集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仅推动了“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促进了党建工作提档升级,而且全面提升了城乡社区的治理效能。

二是残健融合,建设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残健共融是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自立自强的最佳途径。社区综合服务体以“共建社区、共治事务、共享服务”为理念,以融合残疾人、健全人和社区的需求为向导,为弱势群体及其他居民提供“无障碍、近距离”的残健共融服务,如在“驿站”门前建设了美丽的“公园广场”,方便所有社区居民进行休闲娱乐、交流沟通;投入巨额资金配备的“无障碍影院”、读书机和听网机等高端设备和设施,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建立了残健共融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到基层人群;“驿站”内所有“康复、就业、工疗、娱疗”服务,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让居民就近享受康复、培训、娱乐等综合服务。残健深度共融有效地激发了残疾人的参与性、自发性、主动性和乐观态度,推动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外部世界。经过一年多的活动开展,成效非常显著,社区内的残疾人由初期的抗拒、羞涩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参与,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残健共融不仅促进了残疾朋友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推动了社区居民与残疾人的交流互动,并逐渐形成了平等相处、守望相助、扶残助残的社区文化。

三是社会组织参与,打造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郫都区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吸纳社会资源,引入专业助残机构和优秀社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证面向残健的服务便捷精准、优质高效。社区综合服务体先后引入了郫县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都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两大专业组织为辖区居民服务。阳光社工主要负责残疾人的康复理疗、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而同行社工则主要提供政策解答、文明劝导、文艺活动、对外联系、节日关爱等服务。由于社工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结合标准化操作,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贴心的服务。如在生理康复方面,实施家庭医生“一对一”专业化服务, 2017年1月,成都市郫都区被中国残联列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培育地区”。在心理康复方面,以“靶向治疗”为特色,依托图书馆、音乐角、无障碍电影院等文学艺术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残疾人实施心理康复,满足了残疾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通过严格的管理、定期的培训以及成都理工大学专家团队的长期指导,“阳光驿站”已建立起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服务团队。

(二)构建三级平台提供多元化服务

一是扶残助残服务。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结合“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生活社区”这一契机,先后建成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街道级“阳光家园”、村(社区)级“阳光驿站”,形成了全区三级助残服务平台,对扶残助残事业进行了有益探索。三级平台的建立,使残疾人足不出村就能免费享受康复、就业、维权、文化、体育等服务。将残疾人精准服务工作深入到基层,服务到基层,让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应有的权利,平等融入社会,有效地解决了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社区开展的手语、盲文的教学,提高了残疾朋友的识字水平和阅读能力;引进四川派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残疾人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培训活动,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技能;每季度举办的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等就业招聘活动,为残疾人就业开辟专门的通道。

二是城乡社区治理服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更是基层治理的重点。郫都区本着“即便最无助、最弱小、最看不到希望的人,都具有内在转变的能力”的理念,建立了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平台,不仅起到了扶残助残的作用,还为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了实现自我创造、分享发展成果、参与重要决策的便捷渠道,有效激发了社区残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同时,通过平台开展的“书记党课”、“社工讲座”、“居民沙龙”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平台开展的纠纷调解、康复理疗、教育培训、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服务,吸引了城乡居民和残疾朋友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培育了城乡社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城乡居民的自治作用。

三、成效与反响

(一)党建核心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阳光驿站”始终把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放在首要位置,强化政治引领,以创新思维不断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提高了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社会组织的服务能量,利用社区内的服务设施,为社区群众提供康复、工疗、娱疗、培训、就业、维权等独具特色的残健融合服务项目,方便残疾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无障碍、近距离”服务。每天为200余人次提供服务,其中残疾人80人次,共服务残疾朋友和社区居民10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能力。“阳光驿站”以党建为引领,搭建社区共治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社区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共同参与。整合了党员队伍、专业助残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等多方社会力量,设立了“社区微基金”,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治理。让社区群众尤其是残疾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爱。

三是强化了社区文化引领能力。社区党组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平等相处、守望相助、扶残助残的精神文化,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残健深度融合,打通了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阳光驿站”充分利用“公建配套”,建立残健融合社区综合服务体,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服务内容,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实现了残健深度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是夯实了残健融合的社区硬件基础设施。“阳光驿站”充分整合了公益资源,建成了优美生态的“公园广场”,成为残疾人和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最佳聚集地;建立了社区康复室,图书室、音乐角,建立了全国首个村级“无障碍影院”,配备了盲文书籍、读书机、听网机等残疾人阅听设备,既可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服务,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普惠式服务,辐射带动周边4-5个村(社区)进行大社区、大融合建设,极大地丰富了“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内涵。

二是丰富了残健融合的社区服务内容。“阳光驿站”不仅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设施,还创新残健融合服务内容,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群众尤其是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医疗康复方面,实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利用无障碍电影院、图书室、音乐角等文化空间使社区群众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围绕残疾人就业创业,建立了残疾人蜀绣、竹编、沙画、串珠、丝网花等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室,提升了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使残疾人生活更为充实更有尊严。

(三)资源有效整合,创立了残健融合社区治理的样板和示范

“阳光驿站”以融合残疾人、健全人和社区的需求为导向,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效整合国家、政府、社会多方资源,创立了残健融合社区治理的样板和示范。

一是大大提升了残疾朋友和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阳光驿站”建成之后,以往足不出户的残疾人也能够走出家门,无障碍、近距离地享受到康复、工疗、娱疗、辅助就业、日间托养等系列服务,很多残疾人在“阳光驿站”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驿站康复、培训、娱乐成了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些残疾人一度对生活悲观绝望,“阳光驿站”现代完善的服务设施,丰富实用的服务内容,热情专业的服务人员使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康复,也极大地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阳光驿站”成了残疾朋友又一个家。

二是成为示范样板得到大力推广和表彰。“阳光驿站”“无障碍、近距离”的残健共融服务试点之后,引起强烈反响。成都市残联调研总结了“阳光驿站”运作模式和经验之后,于2018年实施残健融合社区综合服务体计划,在全市推广建设60家,以残健融合的模式开展残疾人托养、康复等助残服务,形成共享资源、共享服务的社区综合服务体。近年来,“阳光驿站”的样板效应进一步彰显,不仅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注,《人民日报》要闻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等栏目还分别以《阳光驿站,补上助残“最后一公里”》、《健全三级平台足不出户享服务》为题进行报道;中央、省、市残联领导及中央党校教授多次调研,对郫都区立足服务基层、探索社区综合治理新模式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2017 年12月28日郫都区“阳光驿站”项目获评“2017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四、探讨与评论

当前,“党建引领、群团牵头、社会组织参与”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由党建、群团和社会组织三方形成合力,通过“残健共融”的途径实现基层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不仅实现了对残疾人群体的有效帮扶,还大大激发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丰富了社区文化,提升了社区的善治良序。但由于各项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现实困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和解决。

(一)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尚待完善

一是体制机制的可持续性仍需关注。由于管理和服务人口众多且地域分散,处于基层的管理者往往面临巨大的直接治理压力,加之治理制度化不足,不能厘清权责关系,而行政和自治不分乃至以行政替代自治的“简约治理”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仍需加强。社区内80%的受访残疾人表示自己需要专业心理疏导,尤其对“正确对待自我和树立康复信心”的心理疏导需求较高。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心理康复服务仍然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由于宣传理念、宣传方式、宣传渠道、宣传技巧尚有不足,“阳光驿站”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没达到理想状态,人气聚集程度还不高,亟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巩固“党建引领”效果。通过党的十九大宣讲、“三问三亮”、“三固化四包干”等主题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引导更多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到“阳光驿站”为周边的困难群众,特别是残障人士开展服务;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二是进一步加强“群团牵头”效果。残联等群团组织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信息化设施设备,健全互联网服务体系,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信息环境;加强对城乡社会救助对象、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服务。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层社区治理的宣传力度。由主流媒体宣传向新媒体、自媒体延伸,通过网络直播、微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宣传驿站日常活动和学员风采。将宣传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吸引更多社会关注,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对“阳光驿站”进行捐赠、志愿服务等帮扶。将“免费开放”、“残健共融”的理念深入传达到附近社区,吸引更多的残疾朋友和社区居民参与到驿站的活动中,让社区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亮、李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