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成都市青羊区:推动社区发展创新社会治理

2018年12月03日15:09 |
小字号

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

一、背景与起因

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于2017年3月正式成立,位于成都西三环外侧,辖区面积0.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3余户,19945人。此前是一个农村,后转化为城中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农转居社区,成立之初遗留下大量的原住居民拆迁安置问题:小区有一半是原本土居民;有43户坚守了十年的“钉子户”仍然没有拆动;还有其他三个街道的居民安置到这里;还有学校、物业和一些小的商铺。社区成立之初面临周边环境及配套极其不完善,辖区内市政道路不完全畅通、夜间路灯不完善、在建工地夜间频现施工扰民等现象。这里曾是群众上访的高发地区,并一度成为学者进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典范”地区。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更好的服务居民群众是清源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7年3月,青羊区启动第十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清源社区单独成立一个社区,新组建的社区“两委”班子调整发展思路,将社区开发与社区治理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抓,社区两委退后搭建舞台,花大量的时间全身心做社区营造,包括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孵化自己的组织、促进社区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二、做法与经过

清源社区的主要做法概括为:不等不靠,立足居民需求,搭建生活平台,社区开发有序;多元参与,以人为本,提高动员能力,社区治理有力;共建共享,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市场运作,社区发展有魂。社区所有的服务,都以居民的需求切入,将服务项目化,项目参与化,走出了一条把居民服务专业化、进而转化为社区社会企业的道路。提升社区自己人的技能本领,挖掘居民自己人服务自己人的潜力,形成相对完善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管理闭环,最大限度发挥居民主体性,最大限度整合公共资源,最直接有效带给居民生活感受,增强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把握居民需求突破口,积极搭建平台,让社区治理有序

清源社区秉承“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的服务理念,社区居民不管提出什么需求,都尽量地创造平台,不管有什么项目,本社区人员优先享受。

一是建构社区基本秩序。社区原来人心散、底子薄、基础差,为了改变局面,深入打造了社区“源缘空间”体系,囊括党支部建设网格。以社区源缘空间为原点,各个楼盘建立有特色的小区源缘空间,延伸社区服务长度,创新社区模式,实现小区到社区“零距离”。同时,探索搭建“源缘空间·益基金”,发现社区能人,提供公益基金,推动自主创业,促进共建;搭建“源缘空间·益起聚”引入优质资源,构建协商机制,有针对性培育自组织,满足社区“造血功能”,已发展了3个自组织;搭建“源缘空间·益起行”平台,各物业互访联谊,联合发起关注辖区两河活动,促进共治;搭建“源缘空间·益起学”平台,开设各项技能培训和体验活动,提升女性文化素养,拓展就业空间;搭建“源缘空间·益起读”平台,提供亲子空间,建立社区微图书馆,以书会友,实现共享。蓝光COCO悦读荟每天1个半小时的亲子读书时光,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营造小区书香氛围。

二是助推建设社区智慧网络。社区推出了“互联网+社区综治联动”平台7×24小时监控模式。以社区监控指挥室为依托,辐射辖区内各小区楼盘外围的死角、盲点等薄弱环节,联网监控、安全通报、治安巡逻调配等功能,实现了各监控点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联勤联动、自我处置、自我救援,辖区社会治安案件“零案率”,有效缓解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和难题。

三是健全居民议事协商制度。清源社区没有大型经典的议事协商案例,因为这里的问题通常都会在其初期阶段得到较好的解决。有正规的议事厅,有清源化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居民们参与议事协商,就将原来自己“举报者”的角色、“抗议者”的角色,转化为共建者的角色。除了召开常规的议事会以外,还会特邀理事会专家参与。专家有辖区小学的校长、有省社科院的教授、有辖区研究生态的专家、还有研究文化的专家。专家的参与给社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社区顶层设计更有指导性,也更专业。2017年承办的生态社区建设论坛上,各位大咖就如何打造生态社区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二)找准社区服务项目点,多元共同参与,让社区开发有力

清源社区治理的思路是“为不同的服务项目找到不同的归属”,居民身居双重角色,既是服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

一是孵化“思源堂”系列社会组织。清源社区整合资源,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服务项目的“孵化器”。截止2018年6月底,清源社区孵化的成都启尔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清源龙门茶艺服务中心以及引进成都桃花源公益组织等9家专业社会组织,与社区携手开展亲子教育、扶老助残、邻里互助等活动70余次,惠及5000余人次。“思源堂”孵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苏坡街道清源社区刺绣服务中心已实现自我造血,有力推动社区发展治理持续快速有力发展。“思源堂”共计提供志愿服务达100余次,义工参与人数达1500余人次,近万余人次的居民群众享受了服务,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推动社区全面治理打下了基础。

二是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品牌服务。清源社区抓住老、小、残疾人和自由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服务项目,居民在社区即可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归属感极大增强。社区居民有儿童阅读的需求,社区就购买社会组织的第三方服务,主要针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免费开展读书会,并且把全职妈妈培育成导读师,不同的导读师轮流主持,孵化者退出后,社区读书会仍然良性的运转。辖区各种培训机构琳琅满目,清源社区成立社区文化宫,串联周边几个社区的优质培训机构,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居民享受折扣,课程更加优化,上课时间和空间错开,让辖区居民在15分钟的路程内,实现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社区养老问题凸显后,社区引入四川八一康复中心名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七彩阳光,在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同时,常规化地提供针灸、按摩、足浴,本地的居民按年龄设置收费标准,80岁以的老人免费,残疾人免费。社区自由职业人群多,为了回应居民需求,开设纯公益课程,他们把不同的课程开设到社区及辖区各个小区的源缘空间内,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上课。课程包括英语、舞蹈、瑜伽、武术、国学等课程,基本满足社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文化、学习需求,使居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目前“清源夜校”品牌公益课已形成规模,每月约开设40多场公益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三是依靠志愿服务扩大动员能力。社区志愿者是沟通社区关系、协调社区矛盾的中间人。清源社区通过开展各项兴趣班和文体活动,组建了清源义工协会、清源志愿者协会、清源老协、清源残协、清源妈妈互助会、清源文体队和清源夜跑队等自组织,争取广大辖区群众参与,在社区换届、综治、安全、环保、助残、为老等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6月底,社区培育自组织达21家。例如,清源夜跑团在夜跑的同时,发现和捡拾区域内的白色垃圾、塑料空瓶;发现下水道盖被压坏丢失,找寻显眼的物品摆放在旁,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并记录拍照,及时向社区反映情况;整理摆放在路边人行道上乱停放的共享单车;发现可疑人员及时向联动平台点报告。他们将辖区内的安全与治安情况进行了延伸,他们不光是一名夜跑者,更是清源社区的维护者。以扶残助残为宗旨的成都慧灵社会服务中心来到社区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康复,社区志愿者们参与悉心照料。截至2018年6月,已成功帮助到近35名残障人士融入到了社会,实现了再就业。

(三)深挖社区社会企业增长力,促使良性循环,让社区发展有魂

清源社区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区发展与治理相辅相成,社区治理好了才有资格谈社区发展,社区发展好可以把社区治理更上一层楼。社区积极培育孵化社区社会企业,做大做强服务品牌,目前,社区公共收入约150多万元,回馈到社区基金池,用于反哺社区服务。

一是做优茶艺品牌,本土文化发扬光大。盖碗茶是老成都人休闲的象征,清源社区因为原住居民居民约一半,盖碗茶有很大的市场。社区发掘了茶艺达人—社区居民甄小龙,特邀创办清源茶社和茶艺培训室,注册了“老山花茶”品牌,设立盖碗茶推广中心,以龙门长嘴壶茶艺、功夫茶为载体,结合本土民情茶馆,设计推出清源专利“功手道”系列茶叶、茶具。让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长嘴壶培训吸引了全国各地朋友来此培训,而清源的老百姓则完全免费,培训出来的所有学员全部推荐就业。

二是打造传统蜀绣,社区贤人自成一家。蜀绣历史十分悠久,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女多爱绣。清源社区依托成都非遗传承人社区专业绣娘冯,以社区为平台,建立刺绣工坊,通过网上接订单、制作刺绣实用衍生品等形式解决居家灵活就业,并将盈余注入社区基金池,形成资金循环,真正告别等靠要,实现社区自治。为社区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实现社区造血循环,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蜀绣坊一年利润约30万元,全职妈妈们在70平方米的蜀绣坊中找到了生活的尊严和乐趣,成为了社区的忠实义工。

三是做大自我服务项目,强化居民生活归属。清源社区是典型的安置小区,物业是社区自己的,为提升社区品质,满足居民需求,从根本维护业主利益,社区成立物业服务中心,通过更有效的沟通与管理,实现更优质有效的服务。做实做优物业服务,实现自己管理自己监督,高标准服务,低标准收费,真正惠及于民。同时,创业带动就业,物业服务中帮助解决就业岗位30余个,仅仅通过物业服务中心,社区一年可以创收80万元左右。社区居民面临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社区里大约四百多位家长没法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的价格是家长们望而却步的。社区积极在街道和教育局中奔波协调,在辖区闲置房屋开办了幼儿园,招聘到第三方运营管理,开设18个班,清源户籍儿童优先入园,实现15分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成效与反响

清源社区成立1年半以来,社区居民的精气神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每天多个项目同时或错时进行,每月约200多次项目,累计参与人次达70000余人次,活动频次高、活动场面大、居民参与轰轰烈烈。以下仅举一些具有明显外在标志性的指标为例。一是清源社区成立前,此地区为上访高发地带,社区成立以来,零上访。二是当地派出所数据显示,在清源社区成立之前的一年,综合发案率是300多起;成立的当年(2017年)是120多起;2018年至今(截止8月中旬)是不足10起。三是为了撬动居民积极性,社区成立之初,使用了社会服务积分制,用积分兑换物品,每个月底居民排长队来兑换。而今,无人来兑换,甚至认为是应该做的,已经形成习惯。四是清源社区的房子买卖与租赁价格均明显高出周边地区400元左右。五是居民群众自豪地介绍“我是清源人”“我家在清源”。

四、探讨与评论

提高社区发展治理水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与时代同步。清源社区一直坚持将社区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市民,筑牢社区治理根基,社区开发循序渐进,社区发展焕然一新,整个社区发展治理水平提升初见成效。一是社区动员能力持续增强。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把辖区居民、单位广泛动员起来,发挥资源集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二是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切入口,引入大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进入社区参与共建,孵化带动本土自组织良性运作,社区扮演了开发者的角色。三是社区营造能力不断提高。社区通过各种营造项目,造信任、造联结、造关系网,努力建设一个居民有认同度和自豪感的精神生活家园。四是市场运作能力不断激发。清源社区发展治理遵循社区引导、居民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思路,创办社区社会企业,居民活力大大激发,纷纷走出家门,成为社区服务的发起者和提供者。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亮、李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