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社区为抓手创新基层组织体系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共享社区建设初探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会治理专家观察团向社区居民了解共享社区开展的情况
禅城区是广东省佛山市政治、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面积154.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8万。今年(2018年)以来,禅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部署,突出政治引领,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设共享社区,努力促进民心在基层聚集、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取得良好效果,持续夯实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一、背景与起因
(一)中央有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提出,广东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建设共享社区,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通过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
(二)禅城有基础。2014年以来,禅城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号角,率先拿起信息化“武器”,创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放管服”、社会综合治理、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等深度融合,一年一改革,一步一风景,以基层党建创新为基础,以一门式改革、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为两翼,三边相互支撑、闭合稳定,共同托起禅城区现代治理新格局。共享社区建设是信息化建设与基层党建进行深度融合的一次主动尝试,是我区基层党建项目的重大创新。禅城将共享社区平台与一门式改革、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成果进行深入对接,将其中的一些数据、功能复制到共享社区平台上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同时也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从而成为我们基层党建的重要根基。
(三)改革有需求。一是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虚化、边缘化。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一呼百应”,靠的是广大群众对我党领导地位的认可、对执政行为的信任,来源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上率下模范带头,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较为严峻,有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方法简单陈旧,缺乏有效抓手对党员进行监督管理,有的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责任感有所下降,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有待加强,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陌生人城市”“彼此不信任”的社会现象较为突出。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与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问题逐步凸显。以我区祖庙街道为例,31.6平方公里的面积有60万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超95%,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比例更是超过20%。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不断增大,居民诉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动态化等挑战,可以说,新的形势带来了一系列的社区治理新难题。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熟人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的楼房越建越高,小区越建越漂亮,人与人之间却筑起一道道“心墙”,“远亲不如近邻”似乎成了过去式,社区融合度不高、线下真实身份难辨、网络诈骗让人处处设防等等问题,成为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共同的“痛点”。三是传统机械式、灌输式、说教式的宣贯方式不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和新媒体的兴起普及,受众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党建宣传暴露出宣传方法“循规蹈矩”、宣传方式“千篇一律”、宣传内容“不接地气”等问题,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无法满足新时代党建宣传工作的需求,难以达到大幅度提高群众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认可的目的,亟待进行优化和改变。
二、做法与经过
共享社区建设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构建一个激励融合共享机制,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双重服务平台,拓展三级联动的多元化特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共享的内涵和外延。
(一)一个机制即以人为本,构建激励融合共享机制。开展共享社区建设,切实调动居民参与,让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真正为社区“减负增能”,逐步告别“万能居委会”,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形成“头雁效应”。充分激发小区在职党员、离退休老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的领头雁功能,先亮身份、先亮技能、先提供服务,让群众得实惠、党组织得人心,活跃小区共享氛围,带动身边居民参与。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解决居民互信。创新引入“区块链”理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力,将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结合,通过IMI身份认证进行实名注册,由党委政府为个人信用“背书”,全面解决网上人员真实的数字身份、信用记录、活动痕迹等问题,确保提供服务者身份的真实性,保护被服务对象的相关隐私,让陌生人之间放心地施以帮助和接受帮助,切实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以积分管理为激励,解决居民参与的持续动力。设置“服务得积分、积分享爱心”管理机制,引入“积分银行”,对居民的共享服务进行“积分制”管理,即居民提供服务可获得“爱心积分”,“积分”存入“爱心银行”,当居民有需求时,可在“银行”支取“积分”获取服务,唤醒社区的沉睡资源。
(二)两个平台两条路径,搭建社区生活共同体。一是开辟物品共享与技能互助两条路径,激活社区“沉睡”资源。针对当前社区居民职业、能力和家庭物品多样化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拥有”“产权”等观念,开辟社区居民之间物品共享、技能互助两条路径,将社区居民家中的闲置资源和空余时间整合起来,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形成信任、共享、互助的良好氛围,逐步消除社区隔阂,打造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二是“线上”“线下”互融互通,搭建社区共享互助平台。线上开发共享社区APP,将居民群众可共享的资源、所需的服务信息发布在平台上,“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可在系统上精准对接,共享行为简化为“掌上动作”,实现“随时点击、对接需求”,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共享资源的流转不仅实现闲置物品价值的最大化,也为居民节约了不必要的生活成本,有利于“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线下拓展互帮互助渠道,已建成63个“共享小屋”等物理空间,发布可共享的物品、技能和活动信息,让社区居民“各取所需、互通有无”,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如鸿业新天地小区的“共享+”小屋,具有图书共享、公益微课堂、物品中转、儿童助托等功能,通过居民间互通有无,让“陌生人”变为“老熟人”。
(三)三级联动,拓展多元化特色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层面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以“大数据、微服务”为突破口,打造镇街层面的服务枢纽,统筹共享各类民生服务资源,“爱心课堂”“平安通”“居家养老”“长者饭堂”“救济帮扶”等180余项社区专项服务,全部纳入共享服务网络。在片区层面,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链接、整合社区资源,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合服务为主要手段,打造综合型的社区共享服务主阵地。全区已建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7个,覆盖区内89%的村居,整合社区服务资源超过300项,1-10月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在全区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围绕群众最急需的公共服务需求,统筹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服务项目。比如我区的特色服务项目长者饭堂,采用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居民自费一点的多方共享参与形式,1-10月累计服务超35万人次。
此外,在不断丰富区域内共享“内涵”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共享社区的“外延”,将共享理念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让共享资源在扶贫攻坚中发挥出了更大效益。禅城区祖庙街道北江、塔坡、培德等3个社区与佛山对口帮扶的四川凉山州结对共建,并通过共享社区的平台,发动社会各界向凉山州学校及困难群众捐赠电脑设备等物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三、成效与反响
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禅城区全面铺开共享社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区88个社区推开,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线下,建成共享物理空间63个。线上,共享社区APP正式上线运行,注册人数近4万人,其中党员1万多名,超5万多人次参与活动,提供共享物品近1.3万件,共享技能30余种,受益人数超2.1万人次。
项目自推进以来,已经成为禅城区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团结和动员群众的新平台和重要抓手。通过参与共享活动,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项目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南方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关注和报道,国务院参事室、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民政厅等上级部门也多次调研指导。今年9月,项目受邀参加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禅城区在论坛上分享了创新经验。同时,受国家信息中心邀请,受邀参加11月在深圳举办的高交会智慧城市成果公益性展示。
来源:地方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