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推行“四邻联动”实践“三治融合”

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探索

2018年12月03日14:33 |
小字号

党员带头户在院坝开展宣传

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乡村治理在工作重心、管理对象、服务模式、方式创新等方面有别于城市社区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发展需要、服务需要、群众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好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相关经验整理成典型案例,以期为各地党委政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一、背景与起因

迎龙镇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部,辖11个村、1个社区,人口2.1万,幅员面积45.7平方公里,属城郊型乡镇。其中,绕城高速公路以内16.56平方公里区域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8.87平方公里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该区域主要任务:服务发展、实施征地拆迁);绕城高速公路以外区域20.27平方公里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区域主要任务: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镇党委下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17个,党员805名。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与形势要求、发展进程、服务需要、群众期盼等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四个“越来越”:

(一)管党治党越来越向基层延伸

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即要突出在党建引领下,统筹推进辖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赋予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多内涵、更高要求。但个别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村霸”“蝇贪”“微腐败”,一些普通党员教育管理缺位、作用发挥不好,部分“空壳村”“空心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在基层农村不同程度存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在“最后一公里”受阻,直接影响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的作用发挥。

(二)治理对象越来越向多元转变

随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农民非农”“逆城市”等现象同步显现,农村治理对象由单一的本土农民向多元化的“农变城”“农转城”以及“城到农”等转变,囊括了户在地在人不在、人在地在户不在、人在户在地不在,流出务工、流入发展、留守“看家”等多类群体。同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网络信息交流日益密切的影响下,群众的权利维护、利益索求、言论表达、“患寡不患均”等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治理增加了难度。

(三)服务需求越来越向精准施策

当前,改革发展的短时阵痛、治理对象的逐步多元、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需要农村治理在服务供需上既要“面上平衡”,又要“点上关注”,搞好统筹,找准服务发展与服务群众的衔接点。个别地方党委政府不作为,群众骂爹吵娘;埋头做了事,群众不“认账”不“买单”。一些因服务发展导致的征地拆迁、土地流转、违章建筑、环境保护、安全稳定等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属地”原则,也让基层“头痛不已”。农村治理要在服务内容上不断丰富、在问题导向上聚焦发力。

(四)治理体系越来越向完善发展

传统的农村治理,德治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自治占据主导、方式灵活;法治相对薄弱、基础欠缺。按照党的十九大“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工作要求,农村治理不能“避短”,要正视法治建设能力不足、自治方法创新不多、德治辅助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和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紧密、影响不承接的客观现状,加快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会贯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二、做法与成效

针对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的挑战,结合实际,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围绕乡村振兴,先行试点北斗村并全面推行,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以党员联四邻、四邻带一片、一片促全村的“四邻联动”专题活动为载体。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员亮身份、优服务,基层党组织建制度、强考核的方式,因地制宜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融入网格管理,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积极构建了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依托的“三治融合”农村治理体系,群众参与率、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创新工作模式:“圆心+半径”

根据重庆农村居民散居、不易集中的特点,以院坝为单位,按照“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以党员带头户为“圆心”,以四邻为“半径”,每名或多名党员定点联系1个院坝,统筹群众工作组、驻村结对单位等力量,并纳入“圆心”联动开展走访联系、宣传宣讲、收集民情、化解矛盾、帮扶致富、文明建设等六项服务,共画幸福“同心圆”。全镇12个村(社区)划分“半径”院坝108个,确定党员带头户120名,设立“党员标杆”“院坝信息公示栏”等56处,整合重庆市经开区管委会、南岸区委组织部等18家力量资源,着力把每个院坝建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站”;征集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社情民意的“民情站”;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稳定的“调解站”;传授创业就业技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加油站”;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办好民生实事的“服务站”;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道德素养的“文化站”。党员带头户亮身份、明职责,作表率、优服务,发挥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扮演了“两委”助手、群众代言的生动角色。

(二)丰富工作内容:“三治+服务”

各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带头户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以下简称三治),着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工作。一是走访联系,建立三治群众基础。建立民情信息数据库,党员带头户定期走访联系院坝及联系户,及时采集和更新联系对象基本信息并登记在册、同步更新。确保全镇9484户民情信息准确、详实。二是宣传宣讲,丰富三治思想建设。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法治国、传统美德等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开展院坝微宣讲场、以案说法、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确保群众党的政策听得懂、国法能吃透、家德耳熟能详。三是收集民情,清晰三治职责范畴。按照“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思路,党员带头户定期进家入户收集社情民意,按照“三事分流”的原则分类处理,即“大事”上报党委政府依法办理,“小事”村居“两委”自治解决,“私事”院坝邻里和善调处。四是化解矛盾,以法治保障自治、规范德治。各村法律顾问派驻实现全覆盖,并协助“两委”聚焦发展难点、群众关注热点,开展法律援助、调处矛盾纠纷,培养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意识。确保依法自治、靠法德治,实现矛盾化解在一线、信访吸附在基层。五是帮扶致富,以自治实践法治、引领德治。大力实施党建强村工程,各村因地制宜自主引导群众依法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盘活村社集体资产及致富带头人引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逐步壮大村社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确保群众在自主发展中遵守法律,在互帮互助中展现德风。六是文明建设,以德治支持自治、滋养法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引导群众讲道德、守公德。丰富开展党员义工、文明创建等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家风家德。确保村规民约的自治意识形成习惯、依法治理的法治观念成为风尚。

(三)完善工作机制:“管用+长效”

明确将“三治融合、四邻联动”作为全镇农村治理主题并持续开展。实行专项考核评价,并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和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每月支部书记例会专题汇报研究、党建督查通报等综合推进机制,并根据各村(社区)开展情况及质量,年底按10万元、6万元、2万元标准匹配专项工作经费,对推进不力、履职不到位的启动问责追责。各村(社区)突出“三治融合、四邻联动”,结合实际完善五大工作机制:一是综合服务机制。建立以镇党委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结对单位提供志愿服务+村民群众自我服务为一体的联动综合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主体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二是“三事分流”群众意见办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意见问题,采用“三事分流”分类依法处理,即上报上级组织解决大事;召开村“两委”、结对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解决小事;召开“四邻联动”协调会处理私事。三是矛盾纠纷协调和维权机制。遵循法治原则,建立联系党员调解“四邻”+法律顾问院坝分片化解+村“两委”圆桌协商+镇党委政府联席解决的系列矛盾纠纷多元协调和维权机制,依法处理矛盾纠纷和合法权益维护。四是安全稳定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四邻”互助+党员帮助+“两委”常驻的联动机制,深化平安建设。五是争先创优评比激励机制。建立年度“最美院坝长”“幸福院坝”“好邻居”等创评机制,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和道德素养,营造党员群众互动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实践与体会

两年来,在推行“四邻联动”、实践“三治融合”的探索中,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党委、政府深刻感受和体会到:

(一)党的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

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职责和党员身份的使命责任,牢固了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落实党建工作半月定期研究、每月例会报告、季度专题部署、年度述职评议等责任倒逼机制,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党内政治生活,党建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选优本土人才、配强党务工作者,村(社区)后备干部储备人选30人以上;下派“第一书记”,全面完成2个软弱涣散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8个,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自主经济年收入10万以上9个,占82%,其中 “北斗锄禾”新增草莓西瓜等蔬果种植,年产值50余万元;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身边不正之风、处理违纪违规党员;严把党员入口关,取消6名不合格预备党员资格、停止党籍1人。

(二)治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清晰了“三治融合”在农村治理体系中的维度关系,其中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底线保障、德治是辅助工具。在自治主轴线上,法治、德治促进自治并相互影响。两年来,全面实行“三事分流”基本原则,政府办理“大事”28件,村居解决“小事”67件,群众调处“私事”263件;整合结对单位力量,争取“民泰基金”等社会组织资金支持200余万元,“四个一点”方式解决出行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村支“两委”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自治决策章程,制定村规民约;“四邻联动”党员带头守法普法,牵头组织法律顾问、乡贤达人组建议事会、调解亭等,依法调处矛盾纠纷、道德约束行为习惯;丰富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全国文明村。

(三)服务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内容由“举措适当”变“对症下药”,切实把服务发展与民生幸福有机统一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先后依法实施征地拆迁项目20余个,交付土地11000余亩、拆迁安置4000余人,持续保持“两违”整治高压态势,化解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200余起,推进了项目发展建设、保障了群众合法利益;安置“三签”群众1293户、分房1837套,流转二环外土地20000余亩,村专业合作社积极配合、促成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妥善处理苟家嘴村“1.22”投毒事件,保障了50余名受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犯罪嫌疑人受到了法律制裁;实行机关干部挂牌上班、引导员便民服务和村居错时上下班、节假日值班轮休制度,引导群众来访、问询及办事3500余人次;推行公共服务中心“全科窗口”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办结群众各类事项8779件,满意度100%。

(四)群众参与得以进一步覆盖

始终把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农村治理成效的标准。在党员的持续带动下,群众“四邻联动、三治融合”参与率达90%以上。连续两年开展民生实事群众征集、镇村办理、年底交账,办结民生实事32件,满意率达95%以上。办什么,群众说了算;怎么办,群众来监督;办怎样,群众来评价。以院坝为单位,深入开展“三生三宜”品质城市建设创评活动,定立每周四为全民动手日,环境卫生齐动手、共参与。评选了优秀党组织4个、优秀党员58名,幸福院坝27个。2017年全区满意度测评调查位居镇街第一。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亮、李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