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成都市金堂县:创新“五微工作法”推进社区发展治理

2018年12月03日14:10 |
小字号

“微组织”——金堂县三星镇学府星川安置小区志愿服务活动

一、背景与起因

社区是人居生活的微小单元,“让社区有变化、居民有感受”是社区发展治理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成都市相继建设了大量土地综合整治、征地拆迁、林盘整治、新村扶贫等农民集中安置区,有效提高了城镇化率,推动了城乡互融和产业互动。但其不断面临公共空间管理混乱、公共资源利用率低、物业费收取难等重难点问题,导致居民生活舒适度、幸福度、满意度普遍偏低,成为如今农村社区发展治理的一大瓶颈。

2017年9月,成都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金堂县主动围绕城市发展规律和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积极下深水破解各项治理难题,通过创新“五微工作法”农民集中安置区治理模式,引导居民自主参与、自主决策、自主行动等,让生活小区环境更美,住家居民心情更美,实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做法与经过

(一)让群众把把脉,建立“微平台”激发“大讨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长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鼓励业委会、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自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投入小区治理,动员周边中小学校、派出所、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共同签订“我为小区建言献策”承诺书,助推社区发展治理。二是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社区为单元的“1+N+X”区域化党建模式,发挥社区党组织“1”这个领导核心,带头统筹区域内“N”个驻区单位党组织、“X”个区域外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联席会议形式共同解决社区发展治理突出问题。规范居民委员会、议事会、监事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推行“一约四会”(社区公约、矛盾协调会、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试点自治组织定期向社区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社区依法自治机制。三是坚持平台搭建。建立小区“微言堂”微信、QQ群,推选出一批有服务能力、有管理热情、有时间参与的退休干部、乡贤、无职党员、群众代表等作为平台管理员,定期围绕“小区公共空间治理怎么干”“美好社区怎么建设”等公共议题推送征求意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讨论议定小区改造项目序列。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上门填报社区发展治理居民需求征集“一户一表”,挖掘共同兴趣爱好、拉近邻里距离,逐步把“微平台”建设成为集问题反馈、意见征集、方案设计和交流讨论的服务交流平台。

(二)让群众有归属,搭建“微组织”重组“大家庭”。

一是充分借力党组织资源优势。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县级部门机关党组织与全县232个村(社区)党组织精准结对,在农民集中安置区定期开展党建、文化、扶贫、就业等资源下沉活动,带动形成“组织共建谋发展、干部下村惠民生、党员帮扶促和谐”多部门齐抓共管、结对共建新格局,实现推动城乡各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二是精心培育本地社会组织。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实施方案》《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营造本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爱有戏、幸福家等优秀社会组织作专题业务培训,挖掘辖区内有意向性、有能力的一批舞蹈队、龙舟队、象棋队等自组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鼓励村组干部考取社工资格证,激发新生专业力量助推小区建设。目前,全县共建立社区社会组织468个(其中社区自组织293个),平均每个社区至少拥有社区社会组织2个。三是大力培育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大学城志愿服务联盟、三江姐妹、水滴志愿者、党员先锋”等志愿品牌,深入村组、农集区、企业等地为双特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开展家政、陪护和心理慰藉等志愿服务。

(三)让群众有感受,实施“微改造”提升“大成就”。

一是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遵循“标准化、亲民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出台《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功能优先和市民感受为导向,在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由镇村干部、社区规划师、群众等主体共同议定实施方案,对社区空间布局、功能设置、氛围营造、室内装饰、管理方式、活动载体等12个方面进行亲民建设,实现“社区和美有变化、居民亲近有感受”新格局。二是实施小区公共空间美化改造。针对大多农集区居民素质普遍不高、生活方式未完全转变等现实,采取社区营造方式,围绕小区公共服务提升、活动阵地亲民建设、违章搭建拆除、环境美化、群宴点设置等,由业委会牵头,群众自主议定小区公共空间改造项目、设计改造方案、确定改造方式、明确改造时限、筹措改造资金,并对改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不断创建小区公共空间优美形态。同时,打造“美美的金堂”社区发展治理活动品牌,围绕选树、宣传最美阳台、最美小区、最美聚落、最美记忆等示范评选活动,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共建。三是实施居民精神风貌提升改造。以金堂“孝善文化”品牌和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为抓手,举办孝善文化节、非遗“种酒节”和“乡村油画展”、文创基地研讨会、社区治理坝坝论坛、社区旗袍秀、欢乐社区行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居民休闲娱乐方式,提升居民生活欣赏品味,真正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实现农民变市民。

(四)让群众能参与,组织“微认领”促进“大整治”。

针对小区公共绿化没人管、没钱管,管护主体缺乏、责任划分不清、管护机制欠缺等现状,实施“微认领”行动。一是发动党员干部认领。依托“固定党日”“3.12植树节”等契机,定期开展“小区是我家 治理靠大家”、“可食地景”种植认养等党员志愿者活动,动员结对共建党组织、在社区“双报到”的党员和楼栋先锋等主动参与进来,并定期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种植培训。二是发动在校师生认领。依托每周二川剧·清音艺术座唱表演活动,在带动周边中小学校走进小区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分别以年级、班级、个人为单位,认领小区围墙、小区花木、小区节点景观等,与社会组织、志愿者一起为小区手绘墙画、井盖,共同维护小区绿化环境。三是发动居家群众认领。由小区自治组织将公共空间划分成“责任田”,公共绿化、公共设施包括护栏、楼道楼面、小区路面等分区入田,由小区居民担任“监护人”负责日常管理维护,签订认管协议,建立公共空间认养共管的管护机制,小区业委会制定管护标准,对“责任田”管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未达到管护标准的,责令整改或取消其认领资格;对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

(五)让群众来监督,履行“微公约”守护“大秩序”。

一是制定小区(院落)公约。通过约定前收集问题、约定中集中讨论、约定后公示落实,针对小区流浪狗乱窜、占用公共区域圈饲养禽畜、高空抛物、养犬、停车难、抢占挤占等突出问题征求群众意见,由居民自主讨论、自主议决,分类形成通俗易懂、有约束力、群众认可的小区公共空间“微公约,统一制作公示牌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要节点、居民家门前进行公示。二是创新“说事评理”公约。动员社区两委、德高望众的乡贤等组成说事评理小组,以“三大调解”为基础,从实际出发,以道德力量、宗族观念、社会舆论、群众参与等多方力量入手,采取收集群众诉求、社区提议说评、分类说事评理、建档跟踪问效四个工作步骤,确保问题、矛盾及时说及时评,评议成效及时“回头看”。

三、成效与反响

金堂县通过大力推进“五微工作法”农民集中安置区治理模式,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当好“议事员、大家长、小管家和评委”,助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变“普通听众”为“议事主体”。以高板镇石龙新区为例,自创新“五微工作法”以来,小区居民逐步建立了民事民议的议事规则,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社区事务,小区居民和“管理者”之间“平行无交集”、居民长期属于被动管理、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的传统模式。凡是涉及到小区发展规划、财务收支、居民生活娱乐模式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务,均由群众自主参与议决,变“干部议”为“群众议”,激发起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变“甩手掌柜”为“权威家长”。以赵镇街道云绣小区为例,自创新“五微工作法”以来,在带领居民到先发小区亲身体验、开展社区营造活动等“柔性行动”下,让群众真正认识到缴物业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现物业费收取的破冰之旅,再通过民事民定的“拍板规则”,改变了以往红头文件“决定”社区事务,群众无人听也不愿听,制度得不到落实的问题。

(三)变“单纯业主”为“自主管家”。以五凤镇五凤溪社区为例,自创新“五微工作法”以来,通过开展“我为社区捐盆花”等五大活动,改变了过去镇村两级对社区事务大包大揽、代操代办,始终认为“自己上手快、动员群众慢;自己花钱易,发动群众难”的问题,成立了一批党员、回乡创业青年、在校师生自治队伍和志愿队伍,配合社区开展医疗救助、留守关爱、环境美化等活动,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组织到群众自发参与的全新转变。

(四)变“冷眼看客”为“大众评委”。以三星镇学府星川小区为例,自创新“五微工作法”以来,通过对社区两委、物业公司等服务主体开展住户满意度调查,增设居民意见箱等,让居民平时不好开口、不愿当面提的想法得到申诉渠道;同时在实施小区架空层打造、规范车辆停放、建设智慧社区等项目时,由群众组成观察团参与监督评议,让群众拥有知情权,行使监督权。

四、探讨与评论

“五微工作法”以群众为主体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有效实践,逐步改变了“政府主导、社区投入”的固化局面,让群众在思想上强化了“主人翁”意识,行动上更加自觉融入社区治理,为新型社区建设作出了一次有效尝试。我县将继续在全县推广此法,一方面在规模较大、跨村居住的农集区,按照“组织健在集聚区、身份亮在集聚区、作用显在集聚区”思路,持续探索差异化设置功能型党组织、建立农集区居民自治长效管理机制、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治理机制等,构建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格局。同时,在有条件的农集区,探索引入“互联网+”模式,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立集整合社区管理、社区文体、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社区商业功能于一体的便民场所,让农集区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质同等的公共服务,构建起“配套完善、公平合理、智慧治理”的精准服务机制。另一方面,继续坚持组织带动居民融合、依托社区文化阵地培育文明新风、鼓励居民自主自我管理等,引导居民持续参与社区建设,构建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居民融合格局。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亮、李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