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做客人民网(全文实录)

2018年09月13日13:25  来源:人民网
 

点击观看访谈视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具有徐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8年9月12日,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做客人民网,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主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全文如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关注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作客访谈间的嘉宾是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对徐州振兴转型发展实践予以充分肯定,明确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请问周书记,近年来徐州如何推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振兴转型的?

周铁根:徐州是老工业基地,也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我们咬定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不动摇,聚焦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走出一条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从产业转型来看,过去的徐州因煤而生,也因煤而困。由煤炭开采到煤焦化、煤发电,再到用煤来发展钢铁、建材这些产业,造成了徐州的产业结构偏重、单一。我们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徐州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

从城市转型来看,由于徐州这个城市过去就是一个工矿区,老百姓居住的多为棚户区,生活条件和城市面貌较差。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实施了大规模的企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通过棚户区改造城市面貌得到变化,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猛,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面貌。

从生态转型来看,由于徐州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所以造成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开山、采石造成土地塌陷、造成宕口的伤疤。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徐州是“一城煤灰半城土”,现在是“一城青山半城湖”,可以说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很多领导到徐州看过后都改变了他们对徐州的印象,没想到徐州这么漂亮、这么美、生态这么好。我们2016年初在全国以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获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去年我们又以排名第一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徐州作为一个北方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做到这样是非常不容易的。

主持人:从您的介绍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徐州推进三大转型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知道,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徐州视察时看的点、作的指示都紧扣“高质量发展”。请问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怎样的徐州经验呢?

周铁根: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时反复强调,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我理解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我们在发展中不要再纠结于GDP、纠结于速度,而是用真正的发展的观点,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资源能源的消耗到环境保护来综合考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只有综合考量之后,才能确定是不是真正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用增长来衡量。高质量发展是发展路径的重大变化。过去我们更多的靠投资增长、靠资金的投入、靠资源的投入,有的甚至于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今后我们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更多的要靠创新驱动,更多的要做到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对发展目的的深化。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高质量发展是徐州经济发展重要的遵循,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指导思想引领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就是要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真正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要摒弃过去那种“捡到篮子都是菜”,不顾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来拼命地追求GDP。

第二,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不要过去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增长,但不等于不要增长、不要发展。在发展过程当中,要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规避过去发展当中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我们把徐州的产业发展着力放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的发展上来。

第三,要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只有动能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动能转换上更多要靠改革、开放和创新。通过改革激发体制机制的活力;通过开放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生产要素,提升城市发展能力;通过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注入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四,要着力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经济发展上,还要延伸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民生的改善上。这些方面确实是我们惠及老百姓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转型发展当中必须要做到的。比如说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举措,能够让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重要遵循和努力方向,我们将从徐州的实际出发,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主持人:去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请问徐州如何系统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真正把城市发展定位变成我们的地位呢?

周铁根:去年6月份,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把徐州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江苏“1+3”的战略布局中,把徐州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去年1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进行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视察调研。可以说,徐州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徐州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活力动力能力,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向习近平总书记,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满意答卷。徐州周边有将近20个地级市远离本省省会,跟徐州靠得最近,徐州是其中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好的城市,自然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但由于徐州是地级城市,从城市的功能、产业发展的现状看,要在淮海经济区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还要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按照国务院这样一个规划定位,要加快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就要摆脱“地级市思维”。也就是说我们中心城市的定位,特别是产业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要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城市来定位。通过城市的品质、功能的提升,通过产业的升级,通过经济首位度的提升来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我们把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作为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四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向郑州、成都、深圳这些大城市学习借鉴。

同时,作为中心城市,我们还要更多的在发挥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上提升城市首位度。“淮海经济区”这个概念是1986年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老先生提出来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淮海经济区尽管也有一些合作,有一些联席会议的制度,但真正的区域协作发展层次还比较低。徐州作为中心城市,也没有能够发挥出对周边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行政封锁和经济利益分割成为制约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共同发展?要创新思路,我们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要推动淮海经济区特别是核心城市之间交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同城效应。比如,我们周边的城市像济宁、枣庄、连云港,通过高铁和高速路建设,一小时就能通达,全面提升同城效应。只有同城效应提高了,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最基本、最根本的作用。

第二,要打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更多地应该走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路子。要在产业协同发展上取得突破,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有发展基础的一些产业来进行协同发展。比如说集成电路这个产业,靠徐州一个城市可能是做不好的,但我们周边的8个核心城市甚至更多城市,都围绕这一个产业进行分工协作来做的话,很有可能做成全国最强、甚至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大家互惠互利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可能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发展起来了,不仅徐州发展起来了,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也发展起来了。随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徐州的中心城市地位也会不断提升,在淮海经济区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第三,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比如说徐州有1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近20万人,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我们通过跟周边地区的合作办学、增加对周边地区高校招生的数量来增强中心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在医疗卫生方面,徐州有17家三级以上的医院,三甲医院就有10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周边地区医疗资源跟徐州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通过发展医联企业,包括周边的医院可以成为徐州大学的附属医院等,通过这些医疗方面的合作,能够让周边地区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最后,在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徐州一定要在政策层面、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徐州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相对来说城市的功能要好一点,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发展要前沿一点。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沿性的,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方面,能够有更高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

一切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我们建设中心城市必须要靠务实、扎实的作风来推进工作的落实。我一直讲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要靠踏踏实实地“干”出来。所以说推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由“定位”变成“地位”,我们既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更要有坚定的、苦干实干的定力。

主持人:我注意到在我们振兴转型过程中,徐州提出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周铁根:营商环境的建设跟其他的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我觉得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也可以说是根本的竞争力。同时,营商环境的建设又是我们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营商环境又是我们政治生态、人文生态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对一个地方来讲,“就发展抓发展”是不可能发展的。因为发展要靠投入,投入要靠项目,项目要靠招商,要靠生产要素的集聚。如果我们没有好的营商环境,是招不来商、集聚不了生产要素的,更集聚不了高端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战略举措来抓,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营商环境建设内容。很多地方讲营商环境建设,更多的只是讲政府的政务服务、行政审批这些。而我们提出六方面的营商环境建设,即政务服务环境、投资开放环境、要素供给环境、创新创业环境、法治诚信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这是全面系统的营商环境建设。我们提出要对照国际标准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对照世界银行提出来的营商环境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我们提出什么样的目标呢?就是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工作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创新创业活力最强、政府服务最优,努力打造“五个最”的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

抓营商环境不是一蹴而就,开个会就结束了,抓一年就结束了,我们提出先抓三年:第一年是建设年,第二年是提升年,第三年是巩固年。我们抓营商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提出目标就到此为止了,而是把“五查五整改”和“八大专项整治”作为解决营商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我们的导向和着力点,在考核、督查、问责等方面都有一些过硬的举措,目的是通过这些举措真正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提升城市发展的能力,更好助推徐州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我们为什么要来做,接下来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刚才已经提到了这几个方面。

周铁根:我们从系统的营商环境建设到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确定,再到我们坚持以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比如三年作为一个小周期,实行督查、问责、考核等举措,都是我们营商环境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期待有接下来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通过今天跟您的交流,让大家对徐州振兴转型有了更好的了解。感谢您作客我们的访谈间,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再会!

(责编:李璐颖、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