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引领一场科创要素的跨时空迁徙

2017年02月23日10:41 | 来源:陕西传媒网
小字号
原标题:引领一场科创要素的跨时空迁徙

  近日,中科创星荣获“2016年度科技盛典”科技创新团队,系全国首支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创新获奖团队,也是我省首次摘得科技盛典奖项。据悉,本届盛典共评选出10名创新人物和3个创新团队,与中科创星同时荣获创新团队的还有“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团队,执行“天宫五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及研制任务团队。

  两年前,习总书记到访西安光机所,肯定了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扎实探索。如今,中国不能成为发达国家上一波技术变革的“接盘者”,而要依靠自主创新成为新一轮全球科技浪潮的“领跑者”。坐拥强大科研实力的陕西,又将如何贡献自己的科技力量?

  2017年1月25日,站在科技盛典领奖台上的不仅是西光所中科创星产业化团队,更代表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布局下异军突起的陕西军团。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风口,也已成共识。

  经历数轮时空演进,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可以窥见,各省市都在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陕西凭借积蓄多年的科创势能也在勇猛发力。刚刚召开的陕西省两会后,有媒体盘点2016年省委书记、省长讲话中的高频词,“创新”以41次的高频度居首。

  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求是》撰文表示,陕西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力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让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量充分迸发涌流。

  这一次,西安乃至陕西正在谋划引领一场科创要素的跨时空迁徙。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导航仪”

  “拆除围墙、开放办所”,十年前的思路创新成就了如今的西光所模式,这种模式正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研创新的“导航仪”。

  在颁奖典礼现场,西光所所长赵卫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我去医院看病,填写病例的时候,护士问我西光所是做什么的,我回答说研究光学、研究相机的,护士的反应让我汗颜,她说‘那为什么我们用的都是日本的相机?’”这件小事深深刺痛了一个光学科学家的心,一股变革的力量逐渐聚集成勇气并付诸实践。

  于是,就有了中科创星,有了先导研究院,有了陕西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步步推进。

  目前,陕西省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126家,普通高等院校80所,各类科技人才173万人,两院院士64人,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达到246个,省博士后创新基地37个。

  然而,从科技大省到科技强省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告诉记者:“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低,长期存在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依然没有大的改观。技术创新成果水平和产出效益依然偏低,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导致有超过一半的科技成果流向了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

  “目前我国许多科研活动的开展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的数量主要表现为成果鉴定、各级获奖和专利,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和评价,难以促使科研活动更好地联系实际。”西安交大原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席保锋表示。

  现实如此,而“拆墙”不易。但是,“西光所”模式已经连续三年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中科创星走出了其中关键的一步。

  记者了解到,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打破了几个藩篱:打破思想“藩篱”,将思想回归到研究所的归属是国家和全体纳税人这一基准之上;打破制度“藩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科研机构要为市场需求服务;打破资金“藩篱”,摆脱狭隘的“国有资产流失”论调,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承诺孵化企业占股不超过20%,只参股不控股并择机退出;打破人才“藩篱”,以科技创新成果来考核人才,让甘居幕后坐“冷板凳”的人得到实惠。

  腊月二十九,边家村十字西南角的中科创星孵化基地并没有收获赞誉的欢庆气氛,一家名为中科贝昂入驻企业仍在加班,总经理王亚磊的电脑上贴着一个便利贴:“陕西科技,从这里走向世界。”

  “西”引力引领科创要素聚集重构

  西安,这座西部重镇重新释放“磁力”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科技创新。

  2013年12月,陕西正式获批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成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个创新型试点省份,用“创新驱动”引擎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2015年,中科创星成为我省唯一的专业化众创空间,而陕西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创新型试点省份,在不同层次的政策叠加机遇期,陕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边家村,记者见到了青年创客李玮琛。他是2014年年底从德国辞去工作回国创业的海归。对人机交互技术颇有兴趣和研究的他回国后,在中科创星万科云众创社区创办了西安中科比奇创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新一代人机交互和生物信号、穿戴式、手势识别等技术以及设备的研发生产,目前他带领团队已开发成功DTing感知交互肌电臂环新产品。

  “不仅仅因为它是公司现在的所属孵化器和种子轮的机构投资方,中科创星倡导孵化硬科技的理念以及西安的市场环境都和比奇科技现在的需求恰好相符。比奇科技与中科创星就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对于像我这样的硬科技创业者而言,中科创星是一个‘懂你’的孵化器。”

  “这一轮科技创新驱动的全球竞逐中,资金、人才、技术等科创要素正在被顺势而起的陕西所释放的巨大‘磁力’改变轨迹,西安也正在成为备受青睐的科创要素价值‘洼地’。”中科创星市场总监宋飞告诉记者。

  如今,更多的李玮琛们正带着资源或者聚集资源的能量回到西安,这里是他们心中引爆“陕西能量”的发力点。正如省长胡和平所言,实现追赶超越,陕西的优势在科技,强化这一优势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就是陕西后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就是陕西追赶超越的“本钱”。

  时代拐点,全民共享科技盛宴

  北纬35度弧线经过的地方中,有一个地方是美国的硅谷,还有一个地方是中国陕西的西安。

  资金、人才、理念、科技成果……所有科创要素的这一轮跨时空迁徙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陕西。

  去年9月,我省还出台《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化解陕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的现实矛盾,助力陕西实现依靠科技创新补足历史欠账,在追赶超越中发展。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科研投入每年有1.4万亿,居全球第二。再过10年,这一投入就会达到全球第一。而差距在于转化率。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为25%,我们只有5%。事实上,为了提升转化率,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发力。一方面,不断出台政策法规让科研人员享有更多的经济收益,刺激研发人才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开始加大科技成果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多种途径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光所时讲话指出。这也标志着西光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模式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

  据了解,位于西咸新区的国内首个“硬科技”小镇,建设已接近封顶,这个小镇的定位是整合科研院所先进技术,吸引全球“硬科技”企业汇聚,实现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时代的拐点,中国可以选择切换一条叫做‘硬科技’的跑道,全速起跑。”(陕西日报记者 王国星)

(责编:乐意、秦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