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海画家画黎里作品展

2016年11月14日13:35  
 

2012年1月30日,黎里古镇综合开发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上海硬笔画学会同步深入黎里,开始了进驻式、跟踪式、互动式采风写生和研究创作活动。“2013年10月18日‘上海硬笔画学会黎里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黎里古镇端本园内举行”写进了2014年9月版《吴江市地方志系列丛书·黎里镇志》(《黎里镇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第30页),还配发了揭牌仪式照片,用志书形式记录了这一重要的文化历史节点。此后,上海硬笔画学会的艺术家们与古镇黎里结下了深深的文化之缘,舒展了“黎里新月晨光启,沪上丹青破晓烟”的艺术长卷。

上海硬笔画学会的艺术家见证了古镇黎里的抢救保护、综合开发,也渐渐识读了千年黎里的历史沿革、文脉传承。黎里有“六美”:

一是自然景观之美。她地处太湖平原地区,位于吴江市东南部,东邻芦墟,南与浙江嘉兴隔水相望,西接平望,北连金家坝。昔日黎里有中立阁(俗称八角亭)、玛瑙庵、罗汉寺等胜迹和鹤渚、禊湖等自然美景,形成遐迩闻名的“罗汉晓钟”、“鸭栏帆影”、“鹤渚渔歌”、“禊湖秋月”、“江村夕照”、“中立晚眺”、“玛瑙春游”、“揽桥残雪”等“黎川八景”,流传了诗句:“罗汉西归水寺幽,白云红树拥钟楼。五更敲醒千家梦,一百八声风自悠。”“帆移村树迷前浦,影带斜阳下碧滩。几度天随桥上望,晚风瑟瑟云水宽。”“渔者舟为屋,清歌晚自娱。几家依浅渚,一淖出平湖。风荡波间月,声惊水宿凫。夜凉欹枕听,信口是吴歈。”“夕风淡淡卷湖烟,明月秋澄水底天。好景乍临眠未肯,夜深犹在木栏船。”“江村一望落霞红,鸡犬人家夕阳中。隔浦烟生云树晚,老翁扶杖过篱东。”“孤墩分水阁临空,碧瓦红阑四望通。闲日便思来倚槛,收将远景入诗筒。”“江头古刹觅春光,芳草幽花满地香。曲径竹深藏小鸟,一声声自话朝阳。”“斜疏整密满空飘,倾刻妆成白玉桥。一点梅花无处觅,诗人犹自踏琼瑶。”自然之美和诗句之美飘荡互融、美上加美。

二是驳岸河埠之美。明代中期以前,黎里是个一河两岸型的集镇。明代后期老街由明月桥向东北拓展出400米左右的横街,形成“丁”字形。清代向西扩展200米,发展为“十”字形。黎里的古市河长1900多米,市河两边老街保存完好的驳岸有3800米左右。沿市河两岸修筑河埠,每隔三五丈就有一座,有趟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及悬挑式之分。市河两岸老街共有河埠266座,其中趟水河埠10座,双落水河埠174座,单落水河埠82座。黎里的缆船石分为立柱式和洞穴式两大类,老街河埠和石驳岸上共计镶嵌254颗洞穴式缆船石,三分之一以上雕有纹饰。虽经岁月的洗礼,仍可辨识各种图案:“犀角”分水,往来船只可以减少水浪冲击;“双胜”连缀,寓意“接连胜利”;“如意”之状,引出万事如意;加上一支毛笔和一个金锭,象征“必定如意”;有的石驳岸上连续出现9个如意,应合《诗经》中的祝语“九如”;还有象征长寿的“双桃”,期盼吉祥的“双橘”,向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石榴”,以及“象鼻”、“八仙”、“五色旗”、“瓶(平)笙(升)三戟(级)”等,共有图案40余种。

三是水上古桥之美。老街核心区原有石桥20余座,现尚存17座,其中保留古式形制的8座,略作改建的6座,重建的3座。青龙桥又名相家桥,旧名际恩桥,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公捐重建。桥身两侧共有龙头4个,石耳(即系石)4个;拱圈、桥匾(镌刻“青龙桥”三字)、龙头、石耳均为武康石,桥身大多为青石,桥栏为花岗石。青石望柱上雕刻着覆莲。桥两侧镌刻桥联,东侧为: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倾云;西侧是: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迎祥桥又名汝家桥,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建。桥栏原为石柱嵌圆木,1969年改为水泥砖砌;桥墩、桥柱、桥面、落水平台和起步石级完好。东侧桥联云:日色照临迎百福,风光会合集千祥;西侧为:东西迎接川流水,南北长通行旅人。道南桥是东西走向的单拱石桥,桥石均为花岗石,拱圈、石阶均完好,桥栏两侧镌“二龙抢珠”,桥面正中刻有“五蝠捧寿”图案。清风桥又名普宁桥、新丰桥,桥柱南侧刻有桥联:庚午重逢悦新盛,仲秋载造东丰盈;北侧刻有:清秀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部分结构改建的有古木桥、子来桥、接桂桥、里仁桥、大陵桥、梅兰桥。水上古桥,尽显黎里水揉之美、滋润之风。

四是老街弄堂之美。黎里老街东起八角亭遗址,西至望平桥,南为黎里南环路,北系禊湖道院的寺后荡。杨家荡水东流,经牛斗湖进入黎里老街,过望平桥、子来桥后分为两路,南水经南栅港,注入囡囝荡;北流至杨家桥再析为两支:一支继续向北,经清风桥、亭子桥流入禊湖、寺后荡、太浦河;另一支为主流,径直奔东,贯行三里,经小官荡、揽桥荡汇入太浦河,里人素称其为市河。老街主体是依三里市河分布的9条街道,有110余条弄堂、巷路,15万平方米建筑群落,其中明清民国古建筑9.7万平方米,构成古镇的核心区,面积约0.6平方千米。流经古镇的市河把老街分为上岸、下岸、横街、南北栅和西栅。老街廊棚有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过街楼等式样。南宋中期,出现了简易廊棚;元代,骑楼和过街楼问世;明初,黎里形成粮食贸易集镇,市河“上岸”演进为商业街,廊棚衍生,清代袁枚在《黎里行》中的描写“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是真实客观的见证。黎里老街的单体居民以木构一层、两层厅堂式住宅为多。大宅宅院少则4进,多则7—8进,最多的有9进。为方便进出,在宅第旁设置备弄,平时进出不必打开大门,径走备弄。一进进厅堂院落里的备弄,一落落幽深老宅间的通道,这就是弄堂。备弄上面覆盖屋面,成暗弄堂。与暗弄相对的是明弄,老街明弄最有名者为庙桥弄,宽2米有余,长83米,全有条石铺就。根据1980年吴江县地名普查资料记载,黎里老街共有弄堂95条,其中超过百米的弄堂有11条,最长的是李厅弄,长135.7米;最宽的是庙桥弄;最狭的是恒丰泰东弄、南丁家弄和范家弄,只有0.7米。老街弄堂纵横镶嵌、星罗棋布,增添了古镇之美。

五是亭园宅第之美。在历史上,黎里亭园有端本园、中立阁、五亩园、五峰园、七峰园、且园、后圃、紫藤花馆及开鉴草堂等。现端本园尚存,其他亭园均不存在。清乾隆初年所建、清同治年间重建的端本园为当时吴江名园之一。端本园临水而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曲桥、荷池、假山、伴月廊、半山亭、双桂楼、平波轩等,佳构俱全,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古朴静谧。“双桂楼”因楼前植金桂、银桂而得名,登楼观景,楼前满池荷花,一条走廊逶迤向北,走廊北侧矗立一座木柱砖顶六角亭,名为“半山亭”。亭东侧是一座嶙峋假山,山上绿藤盘绕,一棵古树耸立山旁。《黎里续志》刊有顾玉熙的诗句“梨花明白柳朦胧,绿水牛栏宛转通”,是对园中美景的深情描绘。1980年5月,端本园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又为“上海硬笔画学会黎里创作基地”。黎里闻名的亭堂有新蒯厅、李厅、沈宅鸳鸯厅、鸿寿堂与洛雅草堂、寿恩堂、闻诗堂、德心堂、德芬堂、敬承堂、瑞文堂、修敬堂、承裕堂等,知名的宅第有施家洋房、东蔡宅、陆宅、黄宅、进士第、金宅、汝宅、冯宅、鲍宅、王宅、毛氏宅、胡宅、徐宅、彭宅、丁氏宅、诸葛家宅、朱宅等。亭园宅第倍添黎里古镇之美。

六是历史人文之美。《黎里镇志》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写明黎里又名梨花里,始于唐元和四年(809年),时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镇,明代弘治年间为江南大镇。古镇蕴积着宋元明清和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宋代的古井,明代的石桥、厅堂和进士宅第。清代的古建筑更多,闻名遐迩的赐福堂、官宦望族的祠堂、退野名士的园林、诗文世家的藏书楼等,密集分布于三里老街。黎里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历代士绅官宦辈出,业绩卓著的文化名人时有所闻。近现代涌现了各个领域的风云人物,如南社领袖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等。柳亚子旧居位于老街上岸中心街75号,朝南面河,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 落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之前,宅名“赐福堂”。民国11年(1922年)秋,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租该宅第四、五进,在这里会见四方仁人志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诗词文章。徐达源故居位于梨花街西徐家弄与老医院弄之间,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原为八进大宅,总面积2017.68平方米,故居今存第三进写韵楼、第五进新咏楼。写韵楼为徐达源夫人吴琼仙的书斋。吴琼仙(1768—1803),字子佩,号珊珊,吴江平望人,清乾隆嘉庆时著名女诗人。幼年在家塾读书,婚后与夫感情笃深。她工诗书,擅绘画,其诗风格清新,著有《写韵楼诗稿》、《双巢翡翠阁小札》。新咏楼为三开间带两厢楼,是徐达源书房。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一字无迹,号山民,别号小峨山人,黎里镇人。为人豁达淡泊,看轻仕途,在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即返故里闭门著述。他工诗文,善绘画,所画墨梅“简老疏古”,小幅山水独具风格。在故居新咏楼,著有清嘉庆《黎里志》等,并刻有著名的《紫藤花馆藏帖》。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著名诗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到徐达源家小住,徐氏夫妇拜袁枚为师,成为随园弟子。徐达源和吴琼仙极具才学,被誉为文学夫妇。退一步处位于老街中段浒泾街新蒯家弄底18号,系清末爱国将领张曜故居。张曜(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浙江钱塘人。系黎里籍官宦人士蒯贺荪(字士芗)内侄,幼时随蒯贺荪到黎里读书,后蒯贺荪在河南固始任知县,张曜投奔他帮其协办团练。在与捻军作战中,张曜多次立功,先后擢任河南布政使、总兵等职。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曜在黎里新蒯家弄底东侧建造宅第,自书匾额“退一步处”,有退隐之意。后又复出,随左宗棠入新疆,抗击英、俄侵略,立下战功,被授予协办新疆军务之职。中法之役,又被召回保卫京城。后历任海军帮办、广西山东巡抚等职。张曜精通水利,亲自督治山东境内黄河水害,殉职于工地。张曜故居主体建筑为一“船厅”,四楼四底,西面是“船头”,东面为“船艄”,中间两间为“船舱”。1986年7月,退一步处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黎里还有周氏义庄、禊湖书院、砖雕门楼、各种碑刻……黎里实是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镇,弥漫着历史人文之美。

“黎里六美”深深地吸引着上海硬笔画学会的艺术家,上海硬笔画学会的艺术家们对古镇黎里也从写生、研究到创作,从赏读、解读到识读,从走近、走进到入驻,从远眺、隔岸到融入。在黎里镇政府和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硬笔画学会在黎里从建立端本园创作基地、挂画庐牌子到建展示中心、举行黎里画院挂牌仪式,从留驻美的古建、景物、水乡到记录真善美的黎里人、黎里深情、黎里人文历史文化,我们的采风写生和研究创作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进入“黎里新月晨光启,沪上丹青破晓烟”的“成为一景、情景交融”的新的境界。

这次“走进黎里——上海名家画黎里作品展”由上海硬笔画学会和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主办,由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协办。所展示的作品是艺术家近年来“走进黎里、描绘黎里”的精品力作。有的艺术家画出了“黎里的第一印象”;有的画家从“初识”到“再识”,展示的作品显然已从“再识”到了“深识”;有的作品是生动入情的写生;有的则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创作。画家们的共同心愿是:画出古镇黎里从历史深处走来,要定格黎里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的引领下进行新一轮的保护、开发、建设的今天,要指向黎里的明天。这些作品努力凸显黎里的自然风貌、风情、水乡视觉、历史人文环境和文脉传承,展示真善美,还原精气神。观赏者从中可以领悟黎里的美是古朴之美,黎里的魂是民族之魂,黎里的新月开启了时代的晨光,黎里的晓烟中有沪上艺术家迎接第一缕晨光的呼吸。

上海硬笔画学会的艺术家们是有使命担当的。这些年来,古镇黎里正在担当起历史的使命,让千年古镇留驻自然的节奏、历史的文脉、水揉的“滋润”、四季的表情、宜人的生态、熟悉的乡音……画家们除了采风写生、研究创作,还向黎里镇政府和黎里古镇保护开发委员会献计献策、积极建言:黎里古镇要走保护、开发、管理的“综合之路”;有了“黎里硬件”的推进步骤,还要有“黎里软件”的系统思考;有了“白天黎里旅游”的良好基础,亟需让黎里的夜晚“动起来、活起来”,当然该静的时候要“静下来”;有了“‘走出去’向外辐射”的旅游思路,还要有“凝聚资源”、“整合资源”的“请进来”的互补意识;在“景与人”、“动与静”、“布实与留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要提倡辩证思维;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硬笔画学会艺术家队伍的知识结构,协助黎里办起“黎里学堂”、“美育讲堂”、“名医坐堂”……艺术家们已经和古镇黎里一起迈向值得企盼的明天。

部分展品欣赏

张安朴《游船码头》

赖礼庠《倩影》

夏葆元《开崛的村道》

(责编:乐意、秦晶)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