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

银行赚钱,为何左右不是人?

李海霞
2017年02月21日10:52 |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小字号
银行赚钱,为何左右不是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作为其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当下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银行的钱,该贷给谁,不贷给谁,以什么样的价格去贷,已经不仅仅是其专业性的体现,更被冠上影响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标签。

人民日报2月13日刊发的《银行的钱,岂能“虚投空转”?》一文指出,银行的钱,本应更多地流向实体企业,为振兴实体经济添动力,却在金融市场里“打转转”,对整体经济运行带来危害。

毋容置疑,资金“空转”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高杠杆,高债务,高风险,一旦风险集中爆发,资金链条上的各家金融机构难逃其责,银行也不能幸免。

从银行自身来看,将钱“空转”是主动为之还是迫于无奈却值得深究。

先从考核标准来看,每个银行战略诉求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考核侧重差异非常大。对于一般商业银行,利润增量是很多考核指标中的一个,权重相对其它指标相对高一点,如不能达到既定目标,会导致管理者和全行绩效奖金打“折扣”,但并非就是天“塌”了下来。

然而,赚钱或是压在国有大行管理层头上的一道“紧箍咒”。虽然,以行长为代表的银行管理层的考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但对于国有大行而言,利润增长要维持正增长不能为负却是个隐性的硬杠杠。在有效信贷低迷的当下,“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然不可重现,靠放贷取得息差即期利润根本不能保住正增长,银行的资金便不可避免地在不同金融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穿梭。

事实上,银行资金“不愿意”进实体,不仅仅是不愿意放弃利润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信用风险的问题。在对银行管理层的考核中,不良考核占比利润考核占比要更高些。

银行利润是即期利息,从中长期来讲,即便当下能收到利息,未来到期时存在坏账就会有净亏损。从监管角度来讲,不良率的考核是硬杠杆,超过一定水平管理者便会被一票否决。而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对于一些特殊地区特殊行业的企业,违约率较高,银行若放贷不仅仅会颗粒无收,甚至会导致银行管理层或是客户经理担责,银行也只能绕道行之。

无论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无奈,均是目前经济调整特定时间的特殊现象的表现。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从核心来看,是实体经济发展方向不明显,好的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不知道该投什么方向,上市公司大把资金不愿意投资,转而拿去买银行理财。而对于另外一些企业,有借钱需求却也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事实上,辩证地看,不能一味地把问题放在金融特别是银行身上。

金融的价值就在于资源分配,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能够对整个社会有用的方向当中去,有用的企业当中去。风险的甄别和风险的管理,是整个银行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银行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决定贷给谁,不贷给谁,以什么样的价格水平去贷。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是银行自身的要求,也是监管的要求,这也是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目前的问题在于,只要有企业贷不到钱,或是贷款成本高,就觉得金融有问题。如果所有的企业的融资都不难了,所有企业的融资都不贵了,就根本不需要银行存在,直接使用财政的功能即可。

当然,银行确实存在特殊的风险偏好,导致目前存在一些目前看起来高风险、未来成长性很好的企业没有得到足够地融资。这种可以用多元化融资手段解决,比如投贷联动等,用风险分散的办法,采用新手段新技术,使在原来在传统的风险评估下不能得到贷款的企业,在创新的方法下,不实际提高风险的前提下让银行的贷款对象进行扩展。

归根结底,如果把所有与融资相关的问题全部放在银行身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问题。事实上,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实体经济层面结构调整的逐步完成,脱实向虚这种现象也会逐步扭转,金融自然也会跟进,其他问题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责编:肖玲、郑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