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交通圈:台州区位条件的关键一跃

——写在杭绍台铁路即将开工之际(一)
一条铁路开启一个新时代——实现台州市区与杭州的高铁“一小时交通圈”。
一条铁路跨出一个新区域——加快台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即将开工的杭绍台铁路,终将梦想照进了现实。“当前,台州正聚焦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三大历史任务,以最大的决心改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市委书记王昌荣说,加快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台州发展短板制约的当务之急。
“一小时交通圈”背后的战略决策
建设“一小时交通圈”,这是颇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2009年,台州有了甬台温铁路,地方经济和百姓生活也从便利的高铁网中获益颇丰。但部分地区不通铁路,县域之间缺乏高速通道,尤其是与杭州的连通,仍需取道宁波。同时,既有的甬台温铁路,客运量已超饱和,台州站、温岭站日客流量均超过1.5万人次;今年1月开工的金台铁路,则是定位为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的疏港型铁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握铁路建设十分有利的宏观形势,及时谋划台州铁路客专项目,建设到杭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就摆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今年2月,注定是杭绍台铁路的抉择之月。2月1日、5日、15日,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市委常委会和市委书记专题会议,认真分析当前全国铁路建设的宏观形势,果断作出决策,把杭绍台铁路项目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造福全市百姓的头等大事来抓。
这一点也在今年7月的杭绍台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上得到了印证。中国铁路总公司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新建杭绍台铁路是填补路网空白,构建长三角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城际轨道交通网和国家沿海铁路快速客运通道的需要,是实现温台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推进。
正是有了这个战略决策,规划的蓝图开始变为百姓身边的现实。
项目从无到有背后的科学谋划
曾经,杭绍台铁路只是构想。
追溯到浙江省“十二五”铁路建设时期,杭绍台铁路项目并没有被列入省铁路建设“八八计划”。再加上,根据铁总鉴定中心有关要求,安排铁路项目进评审计划有两大原则,杭绍台也不在列。
怎么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分别走访国家发改委、中铁总公司和省发改委,倾听他们对我省铁路布局的意见想法;会同中铁经规院和中铁五院专家,对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铁路网规划进行研判分析……市发改委、市铁路办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内容,确定了“把杭绍台铁路作为首选项目”这一工作目标,并向省发改委铁路办汇报争取支持。
好消息传来,省发改委铁路办同意授权我市牵头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在项目进展中,市委书记王昌荣领衔联系该项目前期工作,全程跟踪项目工作进度。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带队与中铁总公司副总经理黄民会谈,主动对接争取政策支持。市人大、市政协利用全国、省两会召开之机,进行多方呼吁。
100天,完成预可研到可研评审;不到70天,完成可研到先期开工段评审;不到40天,完成先期开工段初设到施工图审查,这样的速度在全国同类铁路建设项目评审中少有。
项目前期推进背后的“台州担当”
终于定下了——新建正线22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起自杭州东站、终于温岭站……11月30日,杭绍台铁路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标志着该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今年12月底前开工建设的既定目标。
台州市民乘动车去杭州一个小时内到达,不再遥不可及。
“建设杭绍台铁路是沿线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省委、省政府、杭绍台三市各级党委政府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在此前的杭绍台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上,市委书记王昌荣这样表示。
“台州市委、市政府将以时不我待的历史担当、只争朝夕的工作姿态,加快推进该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在评审总结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这样表态。
为此,台州拿出了应有的担当:市发改委、市铁路办把杭绍台铁路项目作为全年及阶段性的重点工作来进行部署安排;市重点办把该项目前期工作列入挂图作战项目,并对5个县(市、区)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沿线各县(市、区)加强无缝对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即将到来的开工,只是漫漫征途的起点,我市正在为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中国铁路建设改革创新示范的样板而努力。(徐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