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地方
人民网>>地方>>正文

从“门外汉”到“种植家”

“泡”在菇棚里的“合伙人”

2015年08月28日16:04  来源:徐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泡”在菇棚里的“合伙人”

  清晨五点,天刚微亮,刘楠就走进每个菇棚统筹安排菇棚当天需要进行的采摘、注水、通风等工作,一直坚守到次日的凌晨2点,然后轮换单云飞、佟赛赛,就这样他们一直“泡”在菇棚里……

  刘楠,江南大学导游专业毕业生。单云飞,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佟赛赛,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朝鲜语专业。他们三人是在青春路上共同逐梦的“合伙人”。导游+财会+朝鲜语,3人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但他们扎根农村、带头创业致富的想法却不约而同。

  8月18日,记者采访了现实版的“中国合伙人”,了解了这场“好戏”。

  田园激起创业志

  刘楠、单云飞、佟赛赛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来到基层,他们不仅要接“地气”,也要有发展的“底气”。

  在农村创业能干些啥?通过对自己所在村庄的了解,发现村里富余劳动力过多且缺乏增收项目。单云飞想到自己曾接触过食用菌栽培,不如一起创办一个食用菌研究基地,种植反季节香菇。这样不仅圆了创业梦,也解决了村里富余劳动力问题,同时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他把这一想法给佟赛赛和刘楠一说,三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2014年4月,大许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并注册成立了徐州小菇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人明确分工,让他们的香菇实现了超市、农贸市场、电商为一体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

  创业艰辛不畏难

  大家一开始都信心满满,没想到打击随之而来。在一开始的流转土地上就遇到了麻烦。很多老百姓对这群年轻人能否踏实“种好地”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以为他们是作秀。后来,单云飞找到团埠村支书,两人一起挨家挨户去解释自己租地用途,第一关终于算是过去了。

  然而,接下来面临的资金问题挑战更大。为了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从拉院墙到盖大棚及排水系统,他们三人自己动手拌水泥、搬砖瓦,一天下来手上磨得都是泡。为了省一车料的运费,单云飞冒着38℃高温,开着机动三轮车,花了4个小时到新沂去拉料。佟赛赛干活时用力过猛,一不小心把腰闪了,为了不耽误进度,他硬是带着护腰撑了一个多星期。至于刘楠,以前连韭菜和蒜苗都分不清,现在却能背起喷壶施肥、除草……

  在贷款还没下来前,为了筹到更多的运转资金,单云飞把婚房卖了;佟赛赛将家人准备为他买房的首付款拿了出来;而刘楠,也偷偷地将爸妈给准备的嫁妆钱和自己所有的私房钱都投入到了建设中。

  致富不忘老百姓

  走进小菇农创业基地,20个大棚井然有序地映入眼帘。在传统菇房一层菇架的基础上,他们还设计出了5层菇架,一个大棚抵上了5个传统大棚,不仅高效还很美观。站在大棚内,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望着满棚的蘑菇,佟赛赛笑得格外灿烂。在他眼里,这灰白色的小蘑菇将为他撑起增收的“致富伞”。

  温热的大棚里,一朵朵香菇正竞相破膜而出。佟赛赛介绍起眼前的香菇,俨然是一个“香菇专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棚里有1万个香菇菌棒,再过2、3天就可以摘菇出售。这是第二茬采摘,预计可以摘菇2万斤,可获利10万元。”

  村民们眼馋了,也开始“关注”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带动一大片,是他们最想给百姓办的事。他们给老百姓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然后通过回收产品,加工包装,统一销售。带动了团埠村、麻沟村、九山村、后王村、许台村近千户农民共同走上了香菇致富路。

  销售路子有一套

  如何销售对于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点“菇”成金的魅力。线上,即网上销售。如今,三人的微店和淘宝店“宝菇园”每天都能接到上千斤订单。“线下”,即批发出售。每天七里沟、金山桥、卜蜂莲花、大润发等批发市场和超市前来拉货。量多时供货4千斤至6千斤,量少时供货1千斤至2千斤。在首先保证徐州市场供应的同时,每3天供应一次淮安、宿迁、山东、河南等外地批发市场。

  他们既销售鲜菇也销售干菇,还开发了家庭阳光农业,大家可以将香菇菌棒带回家中自己出菇食用。现在他们又与一家厂商洽谈,将加工开袋即食产品,确保一年四季有产品。

  从创业遇挫到初尝甜头,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证明了他们不是“花架子”。同时,也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好处。(魏宁)

(责编:赵淑霞、乐意)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