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地方
人民网>>地方>>正文

揭开下邳古城的神秘面纱

公众考古队员赴睢宁体验野外考古

2015年03月31日15:26  来源:徐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揭开下邳古城的神秘面纱

自1月徐州博物馆开启公众考古第一站以来,十多位社会考古爱好者在专业考古队员的带领下,参与土山二号墓的发掘,并在实践中学习到很多考古知识。不过,土山二号墓毕竟在室内,和真正的野外考古相比,似乎缺点刺激。这不,3月29日,趁着土山汉墓发掘工作进入黄肠石的搬运准备阶段,徐州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带着这些非专业考古队员来到睢宁县古邳镇。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和睢宁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正在这里对下邳古城墙和下邳古城的遗址进行发掘。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从地方志或其他记载中去寻找下邳古城的影子。然而,下邳古城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具体是什么样的城市结构?没人能够说得清。联合考古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弄清这些问题。

“考古队进驻后,首先通过勘探确定了古城的范围,然后在城墙和城内两个地方布了探方。一个看看城墙拐角的走势,另一个探方主要是看看城内遗迹。”下邳古城考古队队长、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介绍说,根据地方志知道下邳古城在古邳镇的大致方向、距离,通过一段时间的地下勘探,基本确定了下邳古城的范围和城墙的位置、走向。经过调查、勘探,下邳古城位于古邳镇半山村的城里村。整座古城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宽600米左右、南北长约900米,在54000平方米的古城遗址范围内,有村庄、池塘、农田。

“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坑是怎么出来的?”“这些青砖原本是什么地方的?”“这个凹槽是怎么回事?”刚到古城墙发掘现场,公众考古队员们就是一连串的发问。

马队长结合现场和自己的经验给队员们一一作了介绍。他说,大家看到的这些密布小坑,是当时的夯窝,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土质城墙是打夯来坚固的。而这些青砖是铺在城墙外的,当时为了节约成本,城墙都是中间用夯土,表面才会用青砖覆盖。现在看到的这些青砖是铺在城墙上方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其实就是当时的城墙顶。而那条与城墙大致平行的凹槽,有可能是城墙顶部的排水沟。

马永强介绍说,以往的记载说,下邳古城的城墙角是直角的。所以在城墙角的位置开了一条探沟,主要是为了了解下邳古城城墙拐角的走向。通过发掘分析,下邳古城的城墙很可能是弧形转角,并不像史志上记载的那样。另外,在现在发现的城墙之下,确认还有更早期的城墙遗迹,后面的发掘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在距离下邳古城墙遗址不远的麦田里,考古队员还开挖了一个探方。这个探方是东西向的,南北宽5米、东西长15米,探方目前发掘深度距地表约0.8米。在这个地层,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些建筑遗迹:一条直线的青砖墙、一段弯曲的青砖小路,以及青石块、碎瓦片等建筑材料。在探方里挖出的泥土里,也夹杂着一些瓦片、碎瓷片等。

参与发掘的徐州博物馆田二卫介绍说,根据这些遗迹特点,大致断定属于元明时期,而且很可能是官方机构所在。除了青砖,这一地层的泥土也有被踩踏使用的痕迹,形成了踩踏层。马队长介绍,踩踏层的形成是因为当时都是泥地,下雨天脚上带的泥就留在这里,被后来的人越踩越结实,慢慢就形成了踩踏层。另外,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对这处遗迹勘探中还发现,在地层下大约1.4米处还有一层时代更早的建筑遗迹。马永强表示,显然是城上有城,或者说有原址上重建的可能。

看着现场的考古人员在进行踩踏层清理,公众考古队员们也有些手痒痒了。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考古队员们知道了清理踩踏层该用什么样的力道,分清了原有的土地表面和踩踏层的界限。

右图 公众考古队员跟着专业考古队员学习踩踏层清理。(记者 刘苏)

(责编:赵淑霞、秦晶)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