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之夜:传递道德经济学--地方--人民网
人民网

解构全国首家以道德建设为主旨的公募基金运作理念——

美德之夜:传递道德经济学

2014年12月17日16:59    来源:新华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经久不息的掌声夹杂一丝丝感动的抽泣,让人们分享着爱的感动,汇聚起爱的力量。12月12日,常州美德基金举办的“美德之夜”大型公益活动,募集善款738.2万元,基金总规模已达1500万元,这是全国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道德建设为主旨的公募型基金。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说,发挥美德基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滋养从常州好人到常州好人的道德生态体系,解构其成立理念和运作机制是常州致力于道德体系建设的机制性探索。

让好人更有好报蔚然成风

此次走在慈善红毯上的每一位好人都是我们的心灵偶像。为亡夫还债的信义妻子方桂云,苦守荒山6年;“好心的哥”张志刚雨夜帮助抛锚的汽车,结果被撞成重伤;“无臂妈妈”吴荷美含辛茹苦用“双脚”拉扯孩子,却只有基本的低保;RH稀有血型“熊猫大侠”朱金荣,无偿献血8年,2900多毫升救下了7条人命,自己却落下终生残疾……在“美德之夜”的活动中,这十位好人每人获得了一万元的“好人奖”。“让好人有好报,行善者不吃亏,关系到价值取向,关乎道德底线,更直接与社会风尚相关。”美德基金会特邀副理事长陈志良分析说,“让好人有好报,其实本意并不完全是给物质、经济上的回报,因为善良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只是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倡导善有善报的价值导向。”

常州美德基金会应运而生,作为一个NGO(非政府组织),除了部分财政注资,基金会面向民间募集资金,直接用于道德建设各个领域的工作。开全国先河,为全部实名注册志愿者和各级各类模范好人购买了“大爱龙城”综合保险;当热衷公益慈善的组织或者个人遇到困难,美德基金纾危解困。

“公益成就了我的人生。”车祸致残、体重不足50斤的王德林蜷缩着孱弱的身子,在病榻上织就爱心网络,创办了“一加”爱心社,发展了8000多名专职志愿者,自己却依然屈居于陋室,靠低保生活。美德基金先后为王德林解决了办公场地、志愿者热线电话费等问题。一加志愿者、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护士周传霞和孤老结对,陪老人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爱会随着时间延伸、加温,不仅温暖着老人,也温暖着每一个献出爱的人!”

倡导快乐公益、平民公益的氛围

扶持志愿服务,是美德基金会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各类义工、志愿组织,大多数规模小、能量弱,缺乏必要的资金,更缺乏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平台。”常州文明办志愿者处副处长、美德基金会办公室主任王剑鹏向记者介绍,美德基金会正是为这些引领社会风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组织和项目进行孵化和扶持。

5月份,“一袋牛奶的暴走”,5000多人毅行20公里,为550名外来工子女赢得一学年免费的学生奶饮用权,让他们感受常州这个新“家”的温暖;6月份端午节,“万‘粽’一心,共圆中国梦”,3000多人通过义卖近1万个粽子汇聚的善款全部用于帮助数十位常州好人圆梦;12月份,“小黄鸭的奇幻漂流”吸引了2万多名市民,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环境保护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领域。常州义工联会长孔源说,甘地曾说过,最高的道德就是为人服务,为爱工作。不过,公益活动的公益成本不仅有资金成本,还有资源成本,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活动,需要公安、城管、医疗乃至特警、搜救等多方力量支持,协调这么多的政府资源,任何社会组织都力有不逮。“基金会的统筹,使更多优秀公益活动和项目与市民见面,倡导了快乐公益、平民公益的氛围,积聚了活动的规模效应,放大了活动的传播效应。”

“德不孤,必有邻”

一位服装企业老板,把原本用于企业庆典活动的50万元,悉数捐给美德基金会。期间,她一直匿名与基金会联系,“莫问我是谁”。最后,工作人员通过汇款凭据才知道她的名字叫王薇。溪流汇海,常州美德基金会本金已经达到1500万元,有4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打开一长串的捐赠名单:中天钢铁捐助50万元、新城房产捐助50万元、龙城控股捐助30万元……个人捐赠明细也详细记录其中。“我们收入和支出的每一笔钱都会在网站公示。每年我们还会给捐款人快递‘财务报告’,哪怕你只捐赠了一分钱,也能在上面找到你的名字,知道你的钱去了何方。”王剑鹏告诉记者。

正昌集团的副董事长陆英告诉记者,美德基金会捐赠的对象是我们身边可观可感、鲜活可触摸的好人,用一己之力让他们的生活更好是每个捐助者的微心愿。金土地集团原本捐助50万元支持美德基金会,董事长瞿海松决定将捐助数额提高到195万元,还让女儿捐出5万元压岁钱,“公益不仅是成年人的事,我要让女儿从小就有一颗公益之心,将助人为乐变为一种生活习惯。”

当得知本厂退休工人“托举爷爷”缪小福接住三楼跳下的轻生女子时,常州华鹏变压器集团董事长钱洪金当即就奖励了老人1万元。“美德之夜”活动现场,他又拿出50万元,“鼓励员工多行善事,把公益当做一种企业文化培养下去。”

爱与感动接力传递。拖着病腿打工的“助学爷爷”朱仲寅,打工8年攒了18万元资助了18名学生,拿到“好人奖”,老人笑着说,“我又可以去资助一位孩子了。”“好人帮助他人,基金会帮助好人,好人又帮助好人。好人好报就是自己的认清、受助者的认同以及社会的认可,而我们的红地毯也永远为这些公益明星准备着。”陈志良说。(记者 唐澄 蔡炜)

(责编:秦晶、乐意)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精彩新闻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