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善举三十载 扶贫帮困乃为乐

2019年12月26日11:25  
 

王平,男,54岁,南通市通州区广播电视台的一位普通员工。18岁起,当兵、干农活、拉保险、做广告……工作在变,做善事、做好事的心却始终未变。到敬老院慰问,为军属、孤寡老人解难,当他们的“好儿子”;连续8年风雨无阻在幼儿园门口疏导交通,是孩子们的“抱抱爷”;升学季送上助学金,成为贫困学子的“及时雨”……30多年来,他在家庭条件很一般的情况下,一直坚持捐出善款55.3万多元。见到他,人们都亲切地说:“好人王平来了”。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门口道路狭窄,又紧挨通州第一集贸市场,一到上学放学期间车辆容易堵塞道路,为了孩子的安全和道路的畅通,每天早上七点半,王平准时来到实验幼儿园门口,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冰寒,家长们都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总是有条不紊、打开车门,抱下孩子,送进幼儿园大门。转身,迎接另一个孩子。没有交警制服,戴着志愿者的红袖套,可家长们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

大伙儿管他叫“抱抱叔”,孩子们叫他“抱抱爷”。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抱抱哥”换了一代又一代,他依旧坚守着这个岗位,延续着他的笑脸,重复着一样的动作。八年了,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在家长群中口耳相传,成为一个“身边的雷锋”。

自己还在奔“温饱”,

却为7个优抚对象当义工,一帮就是4年多

王平是地道的农家子弟。1983年入伍,在部队他以英雄为榜样,刻苦学习、训练,还经常利用节假日,为驻地附近的农户助耕、搞副业,深得好评,年年获得嘉奖。1986年精简回乡后被安排在一家冶炼厂当工人。在冶炼厂工作过人都知道,一下班,就像黑人一样,可他不怕吃苦、不怕脏,在乡里他特别关注乡里的民兵工作,每年作为教官参加民兵冬训,多次被县乡人武部评为先进个人。

不久厂因业务脱节关闭,失了厂里的岗位,王平开始靠责任田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得很紧;可是,这种困境,却让他抓到了梦圆拥军优属的机会。因为他了解到,本村有3位老退伍军人和4个现役军人家庭缺少劳动力,还有缺劳力困难户,责任田里那摊事忙不开,于是王平把他们都作为帮扶对象,尽心尽力为他们当义工。从当年栽油菜、种蚕豆、播小麦开始,到来春的育苗、插秧、植棉,再到田间管理和收割,他忙得起早摸黑,有时还误了自家的农务。在他助耕的那二十多亩地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对王平在村里拥军优属的“故事”,有一次,王平想为军属稻田喷药水,但是没有钱买弥雾机要用的汽油。为了办成好事,王平想了一个穷办法:他先免费替一个老板的田里喷药,附加条件是让老板为军属赞助一些汽油。那老板被感动了,王平得到了汽油,很快就把军属们田里的事摆平了。还有一次,王平为军属张圣丰家田里打药水时出现农药中毒症状。他硬撑到卫生院挂水,折腾了大半夜,都没让张家知道,后来这消息经人传到张家,张圣丰给王平送来医药费,王平却分文没收。

王平从1988年秋到1992年初冬这4年多里,为7户军属和缺劳力户当义工,到底做了多少事,谁也说不清楚,因为王平从来是只做不说。谈到这个问题,余南村当年的村干部都说,有一点大家是记得很清楚的:那7个优抚对象的户主是张宏达、张圣冲、吴永明、吴银海、吴乐明、张圣中、张宏宝。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常到村部来,要求好好表扬王平这个大好人。

创业途中,他尽己所能,

把别人的苦看着心酸作为助人的理由

1992年,王平开始了创业的“试水”。因为他想要帮人就必须有经济实力作支撑。他建筑工地打工,设摊买卖、替保险公司当业务员、广告公司拉业务……一路起来,老实巴交的他没能挣到大把的钱,但与先前做纯农户时相比,他的手头宽松多了。有人以为他该置房买车,过老板的日子了;但是,王平没有工夫替自己做过多的打算,因为他在创业过程中接触了许多部门上、许多人,对优抚对象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想利用辛苦挣来的钱,为社会做点实事。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更科学地投入助学助困,慰问老军人、孤寡老人等救灾救济上,他时时同当地民政部门,红十字会保持联系,汶川大地震他三次以不同名义捐款达3200元,去年,了解到趆战老兵朱达,因长年生病不能工作,家里儿子又没工作,他即刻托人买了专治胃病药几次送去,还送上慰问金,至今仍保持着关系。金沙镇街道是王平优抚重点区域,先后为12个优抚对象共提供了30多次帮助,共捐款约3万元;今年春节前夕,王平根据二甲、金沙、东社三镇提供的名单,出资6000元,对20名老军人进行了慰问。2018年12月23日,王平从金沙街道民政助理瞿汉明那里了解到,平桥镇村45组的老军人朱兰清刚刚出院,立即请瞿汉明带路赶到了朱家,把500元慰问金送到了朱老手中,金沙镇狮子桥村老军人张光林一家因拆迁而搬进了临时住所,他放心不下,特地赶去看望,送上500元慰问金,张老的女儿说:“我们村已经划到高新区了,可是镇上的领导还记着我们,真不过意啊!”她把王平当作镇上的干部了。

更值得提的是他已连续10年到武警通州中队进行“八一”慰问,受到了一届又一届官兵们的称赞,他的这些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原通州区民政局副局长施锦荣这样评价王平:“多少年来,他总是自己掏钱慰问革命前辈及烈属,而他自己却如此节俭,一个市民能有这种思想境界真的不容易。”字字掷地有声啊!

2019年春节前夕,王平再次来到东社镇上唐洪居贫困家庭张玲凤家,送上慰问金,从张玲玉上小学至今上初三多次慷慨解囊他,一直为贫困学生提供援助。一些家境窘迫面临失学的贫困学子,在他的资助下坚持了下来,有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回访四年前金沙镇虹西村5组张新明女儿考上大学,而且是本科,这位“低保”父亲却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么多年含辛茹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忧的是女儿四年的大学费用没有着落,王平得知后马上赶过去向他提供了1000元捐助,并呼吁周围的人一起帮他。在王平的带动下,如今张新明的女儿终于如愿拿到了大学毕业文凭,感激不已的张新明说“王平是女儿的再生父亲”,这仅是王平助学济困的一个缩影。他还把助学送到了南通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于中、送到贫困山区,送到了第二故乡,他的文件柜里,十多年来寄往外地的汇款单有几十张,有1000元的、2000元的、3000元的,有一张汇往陕西省延安市青少年助学基金达20000元。

他节衣缩食,长期行善

为的是让更多需要帮助人的人得到帮助

前面介绍过,他虽然为创业花了不少心力,但从来没有赚到过大钱,到通州广电台后,靠广告收入打拼有了相对固定些的收入,每年也只有6~10万元;他爱人是通丝联的下岗人员,由于身体等原因,一直没能再就业,没有收入,每年还得交五六千元的养老保险金,今年才刚刚拿到一点退休金。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他,从经济上看,王平只能算得上温饱。他能慷慨解囊,那些钱都是从牙缝里、从日常开销中一点一点省下来的。

有一个“经典”的细节可以看到王平的省。他有一件羽绒服,穿了十多年,颜色已经变了,而且有几处硬伤,更谈不到有多少保暖功能了。他爱人多次建议,让他买一件新的,他总说还可以对付,不肯买。2011年深秋,他到印染厂要了一包染料,将羽绒服染了一下,冬天到了,他照样穿着。

夫妇俩从不讲究穿名牌,买菜尽量买“落市货”,自己动手腌制酱菜,王平不回家吃饭的时候,她就下一碗面条对付。夫妻俩还早就养成了习惯:没有客人,只吃一菜一汤……

助困助学、拥军优属、灾区捐款等,他从不含糊,据粗略估计,迄今王平已捐出善款累计将近55.3余万元,被称为通州捐款第一人,30多年来,累积志愿服务约28000小时。“尚德修行,不断创造财富;济贫扶弱,真心回报社会”,这是王平的座右铭。

一个人做几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事。他的种种举动,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在通州,如今提起王平,人们总是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好人”两个字。王平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的真善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

(责编:李洋、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