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2020年11月09日09:22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文化新闻版编辑 智春丽

人民日报文化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缘分深厚,光是这些年,就有“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文化遗产赋彩生活”“赓续文脉”“文物保护利用”等一系列重点栏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我们用全景式、全方位的视角,探索如何讲好当下中国的文化故事。这些报道里,既有对中央政策的全面解读,也有大江南北的生动实践;既有古老非遗的时代创新,也有国粹雅韵的云端绽放;既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有从业者的默默坚守;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花样圈粉,也有中国节日、中国戏曲等走出国门……

比如,我们关注过福州古厝,2200多年岁月,在福州留下了许多底蕴厚重的古厝,如何因地制宜保护修复,让它们既留住文化记忆,又融入现代生活呢?里面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数字背后,每一座古厝都有一段独特故事。”因此需要精准修复,留住文化特质,让更多人了解古厝故事,了解闽都历史。

(解码·文物保护利用系列)《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2020年3月25日 第12版

同样的,对于很多古老的非遗项目来说,怎么活起来、传下去也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尤其是很多非遗藏在深山,可能面临着不传承就消亡的命运。非遗难道真的非得遗失吗?当然不是,在我们的报道里,可以找到许多新思路。其中一篇报道《绣娘的日常,成了艺术有了市场》,讲述的就是贵州布依族刺绣的故事。这个黔西南山寨里的传统手工艺,和全球设计师、服装时尚碰撞出火花,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绣娘们的日常成了艺术,有了市场,既能获得体面的收入,也让非遗收获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系列)《绣娘的日常,成了艺术有了市场》2017年6月15日 第12版

一样重获青春的还有像良渚古城这样的文化遗产。去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跨越千年的良渚文化,遇上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成为一个文创大IP,衍生出日常用品、影视作品、工艺美术等脑洞大开的产品,把良渚之美引入现代生活。

(解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系列)《数字+文创,良渚正青春》2020年6月4日 第12版

当然,这些故事的背后,离不开一位位传承人、一个个从业者的坚守和付出。我们讲述过昆曲艺术家张军的故事。他坚持推广“当代昆曲”,做了许多尝试,例如将《牡丹亭》从舞台上搬到园林里实景演出,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电音、西洋配乐等等。张军说,坚持昆曲最有价值的部分,形式上的呈现可以改变。他认为,做好传统艺术的导赏、分享和推广,在这个时代非常重要,而这一切探索与创新,只源自一个朴素的念头:我希望昆曲可以走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来,鲜亮地活着。这应该也是很多文物修复师、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等等的想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一代代赓续。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我想让昆曲鲜亮地活着》2017年4月7日 第12版

另外,这些年来,文化版也聚焦了不少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精彩。例如我们的民乐天籁奏响海外,从内蒙古的马头琴到广东高胡,从中原的古琴到云南的葫芦丝,为全世界观众开启中国音乐之旅等等。

《民乐天籁 奏响海外》2017年02月10日

所以,人民日报文化版可以说是记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展现了文化中国的底蕴和活力,见证了文化自信的越发坚定。能够参与其中,我们非常自豪,希望未来能够书写更多精彩故事,看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责编:高丽、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