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始终如一的党报关注

2020年11月04日13:41  来源:人民网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太行山麓、黄河故道的河南新乡市,靠着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县级先进。其中5位先进人物被党中央号召学习,他们不忘初心,以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为崇高使命和价值追求,被称为“新乡先进群体”,形成独特的新乡现象。人民日报对“新乡先进群体”一直非常关注,曾多次走访采访、解剖分析、重点报道,成为报人关注乡村、扎根基层的生动例证。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社长龚金星

我在河南已经工作生活7年多了。7年来,我发现,在中原大地,像裴春亮这样的村支书确实不少,尤其在新乡扎堆出现,这是一种壮观的政治现象。根据采访观察,我们发现,这样的村支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扎根基层、根植群众,带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先进模范必须是基层群众发自内心认同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不管证书上怎么印、材料里如何写,如果缺乏有说服力的实绩支撑,如果没有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名头再响的“先进”,也不会有人真心买账。

先进模范必须来自人民群众。2008年新乡村级两委换届,320多名企业家接受动员回村创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们中不少人成了一方土地的带头人,裴春亮、范海涛就是从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

先进模范的成长成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给荣誉、给舞台,让典型源源不断地涌现,需要这种“承认的政治”。最好的激励,就是一种气场、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如果先进有着“精神的魅力”,能让人信服、促人上进,见贤思齐之下,才有“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2019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现在,乡村振兴关键靠人,重点靠组织,只要这些能干、会干的基层干部愿意扎根乡村,那么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

让党的“三农”关注传到田间地头

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副主编刘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其中,村民是主体,党员干部是主力。

带动老乡,不能代替老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避免政策进村不进门,当务之急是如何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将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老乡们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基层干部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是贯彻执行政策的最基础力量,是面对群众的最前沿队伍,依靠干部,才能把党对“三农”的重视切实传递到田间地头。

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要肯干、会干、实干,把村干部队伍选优配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无论是培养干部、建设人才队伍还是把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组织起来,归根到底靠的还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只有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组织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位驻地记者的“三农”感言

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记者朱佩娴

自2006年以来,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就十分关注裴寨村的发展和变化。2006年的第一篇报道是一张图片新闻报道,当时裴寨村新村马上要破土动工,图片上,当时的村民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新村规划图,而这个新村规划图就是出自村支书之手。

在基层,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一个村庄要想发展好,关键是要配一个好支部,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够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很多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都表示过:一看这个村发展不错,就知道这个村的村支书肯定能干、村支部一定给力!裴寨村也不例外。我感觉,村支书裴春亮书记对村子充满了感情,在他的带领下,裴寨村的村民们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人气十足;楼房旁边就是蔬菜大棚,一座挨着一座,瓜果蔬菜花卉要啥有啥,村民不仅自己吃、用,还往城里卖;现在,村里有自己的水库,浇地再也不愁;还有自己的服装企业,能够提供很多就业岗位。

(责编:高丽、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