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人的“美丽故事”:夺得千峰翠色来 

2020年10月19日08:28  来源:人民网
 

《声音》栏目与余村的一段报缘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

“现在,我们正在通过建设生态省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牢牢把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结合起来,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建设‘法治浙江’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危及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着力推进机制创新,举全省之力保护好‘绿水青山’,来赢得‘金山银山’。”

2006年4月24日 10版《声音》栏目

这是2006年4月24日的人民日报第十版——政治新闻版。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6年,他在浙江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会上再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并予以详细阐释。人民日报编辑看到习近平同志这篇文章后爱不释手,想把它刊发在《声音》栏目。

此前,《声音》栏目的稿件只有提要,没有标题。但是政治新闻版的编辑们都觉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金句不当标题实在是太可惜了,就把它做成了标题。从此以后,《声音》栏目的稿件有了标题。《声音》栏目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人民日报和浙江余村也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李中文:讲好浙江绿色故事

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李中文

对我个人来讲,这是第三次到余村。看到余村现在的发展状态,感觉还是非常震撼,感触最深的就是余村人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在这里看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大家感觉非常的幸福,感觉这样一条道路越走越光明,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020年8月15日 01版

2020年9月4日 18版

2020年9月7日 14版

2020年8月24日 14版

我觉得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浙江大地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我们在做报道的时候,已经是避免不了地一定会和这样的发展状态打交道,而且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见证了更多生动的实践。浙江的干部群众在各个领域,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么样转化成金山银山这条道路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大家对发展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这样一个转换过程进行了更加积极主动和更加多元化的探索,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创造力也体现和充分凸显出来了。现在每一个浙江人,在城市里生活,当然对自己老家都是满满的自豪感。在这里面,五水共治的功劳、811环保行动的功劳,还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功劳都不言而喻。这就是一个理念转换为生动实践,再转换为幸福生活,这就是对科学发展理念进行了一个最好的阐释,也是我们的干部群众进行的最好的探索,也是整个小康社会一个非常好的形象。我想,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浙江会越来越好,浙江大地上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全感会越来越好。我们分社的报道也会越来越好,也会讲出更好的浙江故事,讲出更好的两山理念转化的故事,我希望这样的状态还可以持续,还可以做得更好。

孙秀艳:三个空气质量APP都没用了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高级记者孙秀艳

这些年,我自己的一个感觉就是,心情变轻松了。为什么这样说呢?2013年以前,我手机里有三个APP是关注空气质量的,一个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个北京空气质量,还有一个蔚蓝地图。为什么要有三个呢?就怕哪个报得不准,突然出污染天,我自己跟不上这个趟儿。现在这三个我基本上都不看了,因为眼睛一看基本上每天都是好天气。

有很多数据想跟大家分享。2015年全国PM2.5平均值是在53左右,到去年已经降了很多,尤其在北京,大家明显能感受到。最开始我们监测PM2.5的时候,北京的数值是89.5。89.5是什么概念?我们国家达标值是35微克/立方米,发达国家的指导值一般是15微克/ 立方米,我们北京原来是89.5微克/立方米,超标非常非常多。但是去年我们就降到了42微克/立方米。今年8月份,我们北京的数值已经到29微克/立方米。天天有蓝天,而且每天看到蓝天白云,心情都特别好,哪怕是有阴天,那种透明的层次感也让人心情特别舒坦。

方敏:五访余村感受新

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记者方敏

我对余村还是比较熟悉的,这已经是我第五次来到安吉余村,每次来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要说我对余村的感受,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一下,分别是村美、民富、人和。村美,我们这里能看到余村现在的生态环境确实是特别好,现在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村子被一片一片的绿色给包围着,如果到小溪边能看到这里还有一些景色,小溪能够像《小石潭记》里讲的,鱼在空中游,“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民富,这里村民现在生活都挺富裕的,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住着一栋一栋的小别墅,房子前面都停了很多的小汽车,这个比以前也都多了很多。而且来这里参观旅游调研学习的人也都非常的多。工作日也都能看到有很多的人过来旅游。人和,主要感觉到这里的村民之间都比较和睦,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关系也都相处得比较融洽。这些年,村子发展得很快,少不了群众的干劲和拼劲,也少不了村两委的带动。

程晨:人民日报上的“美丽印记”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生态新闻版编辑程晨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一直是人民日报非常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相关报道。我们在人民日报数据库中检索,以“美丽中国”为关键词,共搜到十八大以来的报道2412篇,占1946年以来相关报道总篇数的72.5%;以“生态文明”为关键词,共搜到十八大以来的报道7220篇,占相关报道总篇数的74.1%;以“环境保护”为关键词,共搜到十八大以来的报道5951篇,占相关报道总篇数的30.1%。

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新环保法的实施、长江大保护、中央环保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等。我们既关注相关重大政策的实施,也关注实践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

为了更集中更专业地做好生态报道,2015年人民日报生态新闻版创刊,可以说,人民日报生态新闻版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六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探索、尝试、努力与成就,不仅关注那些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和环境治理行动,而且致力于记录和讲述那些奋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人的故事。

2019年1月14日 14版

这是2019年1月14日的人民日报生态新闻版,《一双手与100万棵树》讲述的是伊春的一位林业工人的故事。他叫张英善,现在已经60多岁了,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林业工人上山伐木,后来又从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几十年来就是张英善的这双手在大兴安岭的荒山上种下了100万棵树。全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正是包括张英善在内的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生态保护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责编:高丽、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