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到户 技术培训 驻村帮扶

甘肃临潭:脱贫下好“三步棋”

本报记者 王锦涛

2020年04月10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年初,马吓如南家又添了4头牛,“现在有13头牛。”马吓如南笑着说,“去年脱了贫,今年还要再加油。”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南门河村,马吓如南算得上名人。“是穷得出名!”他笑着打趣,“如今,俺们一家摘掉了穷帽子,盖起了新房子,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马吓如南一家的新变化,恰是临潭县告别贫困的生动写照。曾经的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2800多米,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如今旧貌换新颜:截至去年底,全县78个贫困村都已退出贫困序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家里穷,自打记事儿起就是靠天吃饭。”马吓如南说,几亩山地,种点大豆、玉米,产量低,刚够吃,再无经济来源。好不容易赊来3只羊,结果去放羊的路上,他脚底一滑,从山崖上摔了下去,胯骨粉碎性骨折,留下终身残疾。

  2013年,马吓如南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每年1.5万元低保政策,还当起了村里的环卫工。

  “想过好生活,就不能只靠吃低保。”马吓如南下决心,县里给政策:2018年,他申请到2万元的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当即买来2头小奶牛,一天产奶20斤,一斤3元,村里订的人多,都上门来取。卖奶生意好,马吓如南又买来一台农用车,谁家建新房,他揽活拉砖拉沙,路程近的,运费40元,远的80元,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

  今年初,马吓如南再添喜事,儿子大专毕业,镇上帮着给联系工作,月工资6000多元,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就去广东上班。面对记者,马吓如南搓着满是老茧的手,笑得搂不住话匣子,“现在,俺们家的小日子,过得真像做梦一样美!”

  王里平是临潭县城关镇杨家桥村村民。小时候,下地干活是他的“必修课”。然而,高寒的田地不养人,四季的辛勤劳作,很难换回一个丰收年,到头来刚刚填饱肚子。后来,王里平赶上县里举办技能培训班,果断报名,学了一手驾驶挖掘机的好技术。

  2015年以来,临潭县累计培训贫困农牧民1.9万人次,2019年相继开展了中式烹调、种植养殖、汽车驾驶员等内容的各类培训班65期,培训农牧民3743人次。

  去年,王里平来到离家20公里的卓尼县,参与修建高速公路,“开挖掘机,一个月5000多元,工资提前预支,还给买齐保险。”王里平在外打拼,妻子李尼曼草在家带孩子之余,还和婆婆种着几亩地。“都算在一起,去年我们一家总收入达到5万多元,已经彻底脱贫。”王里平说。

  初春时节,张六十四家的蘑菇棚里,很温暖。张六十四是临潭县新城镇丁家山村村民,“小时候家里穷,北上青海去打工。”张六十四说,他放过牛、卖过菜,为超市开过配送车,一晃就是20多年。2015年底,他回到村里,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

  村里的驻村帮扶工作队了解到张六十四的情况后,主动上门,给他出谋划策,帮他脱贫。张六十四心里有想法,“我跟工作队员说,在青海打工时,接触过种蘑菇,想建蘑菇棚。”

  在工作队的鼓励下,张六十四小试牛刀,先在自家院中建起了占地80平方米的大棚,制作了2000多包蘑菇菌棒。在他的精心照料下,98%的菌棒都长出了蘑菇。“县里就我一家种蘑菇,独门生意,当年就挣了1万多元。”

  “有市场,有效益,我还想扩大规模,但缺乏资金。”张六十四将自身难处跟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盘托出。没承想,工作队帮着联系申请到5万元启动资金,建起了三座塑料大棚。遇上技术难题,还帮着联系省农科院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2019年3月, 张六十四采纳了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建议,注册成立了临潭县川泉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张六十四积极吸纳周边的村民加入,截至目前,已带动6户贫困户脱贫。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0日 14 版)

(责编:肖鑫、唐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