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鄉關心的事辦好(一線行走)

彭龍芬

2021年03月25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每一項政策落地過程中,講究工作方法,注重群眾感受,才能讓好政策落得准、立得住

“收租金,有分紅,家門口就能務工,不管咋算,都有賺頭。”笑容洋溢的吳顯剛掐著手指算起了致富賬。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去年回到花茂,參與土地流轉,又在村裡的民宿找到了工作,日子越過越紅火,逢人就夸村子好。

村子好在哪?青磚黛瓦,鮮花綠草,游人如織,我們這個小村子正煥發勃勃生機。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花繁葉茂的花茂村,曾經是名副其實的“荒茅田”:坡陡地貧,鄉親們廣種薄收,糧食一年種出來不夠半年吃,年輕人也都紛紛外出打工。

這些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花茂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田園文創等產業,貧窮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發展傳統農業帶來的管理粗放、結構單一、農戶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仍未解決。

我和村干部商量,嘗試動員村民聯合起來修建蔬菜大棚,發展生態農業。願意到此務工的,可領取工資。有其他工作的,也可以年終分紅。可沒想到,第一次開會,就碰了壁。“蔬菜大棚我們沒搞過,賠了怎麼辦?”“種菜就比種糧食更掙錢嗎?”……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起來。

吃了閉門羹的我有些疑惑,好政策為什麼沒人支持。“大家習慣了原來的生活,一旦改變,心裡不踏實也可以理解。再者說,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又怎能說這一定是‘好政策’?”村干部的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

磨嘴皮子不行,那就做給大家看。我一個人租了20多畝荒地,開始嘗試種蔬菜。不僅回了本,還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富裕戶。數字不會說謊:搞特色農業,收入翻了幾番,效果如何,一目了然。漸漸地,一些村民心動了,主動上門取經。我覺得時機到了,再次提議,大家欣然同意。后來,村裡又招商引資,吸引來優秀的農業企業,智能溫室、生態餐廳等設施陸續建了起來。

在基層工作14年,我寫了25本筆記。筆記中有村裡大事小情,也有日常心得感悟:政策好不好,自己說了不算,要多從群眾視角來看。在每一項政策落地過程中,講究工作方法,注重群眾感受,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把老鄉關心的事辦好,才能讓好政策落得准、立得住。

(講述者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本報記者蘇濱採訪整理)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5日 13 版)

(責編:高麗、唐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