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助蠶農增收(一線行走)

王  波

2021年01月13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扶貧不是單向的資源輸入,不能簡單地給錢給物,而是從幫著干到帶著干,再到放手干領先干

  去年上半年,廣西忻城縣脫貧摘帽。這個曾經貧困人口佔總人數近1/4的山區縣,踏上了奔小康的希望之路。看著桑蠶養殖已經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我很是感慨。

  初到忻城時,我的內心喜憂參半。

  憂的是該縣山多地少,當地人稱“九分石頭一分土”,貧瘠的土地嚴重限制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扶貧要從何處破題?還有哪些潛力可挖?我心裡也沒底。

  喜的是漫山遍野的桑樹林讓我看到了希望。當地干部告訴我,憑借良好的氣候條件,忻城一直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只是過於粗放的養蠶方式導致蠶病多、成品質量差,群眾增收始終是個問題。

  找到了症結,也就找到了發展方向。中絲集團是國內唯一以絲綢為主業的有著75年歷史的央企。靠著集團長期從事桑蠶種養的優勢,我們決定幫助當地把桑蠶業培育成支柱產業。

  可剛開始,就遇到了難題。一些村民習慣了原有的生產方式,不願改,也擔心有風險。為打消大家的顧慮,我們選擇上浪村為試點,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推出桑蠶保險、二次返利等措施。

  事實最有說服力。前年,上浪村的桑蠶病死率由原來的40%降低到5%以內,產量也達到了90—120斤/標准張。先行試驗的村民收獲滿滿,觀望的群眾也逐漸意識到走標准化模式才更有奔頭。

  與蠶農攜手脫貧致富,“舊曲”要“新唱”。我們與當地村民在合作形式、技術、管理模式上開展較為豐富的創新實踐。去年初,在六納村建成一個佔地8.6畝的標准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以“智慧雲”平台為技術支撐,把監控器、溫濕度器等設備安裝到蠶農家裡,由專家團隊對標准化基地蠶房實行每天12小時實時監控,可隨時察看養蠶流程,及時進行技術指導,確保蠶農增產增收。

  走標准化生產道路,需要相應的人才保障。6年時間裡,我們挑選集團優秀人才到當地挂職,至今已有2名副縣長、3名90后駐村第一書記參與到當地的扶貧攻堅戰中。他們帶去了企業的品牌、渠道、資源優勢,也為當地村民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在上浪村,通過“龍頭企業+村民合作社+村黨支部+貧困戶”的扶貧產業模式,貧困戶增收途徑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

  忻城脫貧摘帽已半年有余,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如何幫扶農村地區發展、如何激發其內生動力,仍是一個課題。扶貧不是單向的資源輸入,不能簡單地給錢給物,而是從幫著干到帶著干,再到放手干領先干。

  (作者為中國中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11 版)

(責編:秦晶、楊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