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黨報評論君談治理現代化 

2020年11月13日13:49  來源: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評論部高級編輯 白龍

我們關注社會治理話題,要從去年底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開始說起。對於我們討論的問題來說,這次全會為什麼重要,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專題研究治理問題的黨的全會,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四中全會報道

就在會議消息見報的當天,我們刊發了一篇社論,題目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証》。大家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這次全會的重要性,就是說,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中全會社論

我們討論的社會治理問題,是這次全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會議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等等。可以說,這次全會是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綱領性文件,也是關於社會治理的綱領性文件。

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社會治理問題的一個重要背景。

圍繞這次會議,我們評論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會議當天刊發的社論,這也是歷次全會的“標配”了。二是隨后連續刊發的評論員文章,分別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准確把握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等五篇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央精神進行了深入准確的解讀,是我們理解治理問題的鑰匙。

值得一提的是,在會議召開期間,我們就准備了一系列的評論文章,在評論版連續刊發。這裡就要介紹一下我們的評論版,也就是周一到周五的第5版。之前大家看到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大都是在一版、有時在二版刊發,5版就是我們的評論版。這組署名為“本報評論部”的文章,就是我們的一個重要言論品牌,“人民觀點”。這一組六篇文章,在四中全會前推出,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組文章關注的問題是:新中國70年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績、積累了哪些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為人類探索建設更好社會制度貢獻了怎樣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於這些問題,六篇文章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讀,取得了很好的輿論效果。

接下來我想稍微把視野放開闊一些,放在黨的十八大以后,評論部對治理問題的一些關注。大家都知道,2013年底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那麼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就推出了一篇任仲平文章,《標注現代化的新高度》,副標題叫做“論准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治理現代化。

文章提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十年裡,我們講過很多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在人們心目中,似乎隻要把這些現代化拼接起來,一個現代化國家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可是,靠什麼推進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一旦落到實踐層面,很多問題就冒了出來。不斷深入的改革實踐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社會制度是現代化變革的關鍵性因素,隻有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現代化才能平穩持續地向前推進。

文章說,改革走到今天,各項改革舉措的關聯性、耦合性越來越強,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構建起一整套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已成當務之急。今天的改革,更需要從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等更深的層面上全方位優化,解決好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現代化問題。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機結合、共同完善,已是勢在必行。

文章指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總攬全局的發展目標,也是一項極為宏大的系統工程。縱觀人類歷史,制度的演進和形成從來都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這一全新社會的治理,更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過程,需要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來完善。

可以說,這篇任仲平文章,從歷史的視野、世界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治理現代化問題,也標志著我們對治理問題在認識上的一個新的高度。從當時一直到現在,思考治理問題,推動治理現代化,也成為我們評論文章寫作的一個重要主題。

介紹完一些大的背景和宏觀視角,我想著重介紹一下我們上半年做的一個系列策劃,叫做“推動社區治理精細化”,一共六篇文章。刊發這組文章的欄目也值得著重介紹一下,叫做“微觀”。我們常說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這個欄目從去年創辦以來,就一直努力以小見大,從人們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切入大的主題。社會治理或者說治理現代化這個主題,能不能通過小切口來呈現呢?我們想試一試。

於是,經過討論,我們找到了一些小角度、小切口,那就是城鄉社區。因為大家都知道,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重心,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這組文章推出的時候,有著新冠疫情防控的背景,很多人都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對社區治理問題感同身受。我們就由此入手,選取了網格員、微信群、出入証、垃圾分類等角度,進行細致的解析。

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出入証。在疫情防控期間,相信很多人出入自己的小區,都需要持有出入証。我們這篇文章就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紙質出入証經常會出現忘帶、冒用、換証成本高等問題,還有人忘帶,怎麼辦呢?我們記者發現,在北京市的一個社區,居民無需掏出紙質出入証,無需進行體溫查驗,“刷臉”便可進入小區。事實上,現在很多地方,包括一些縣城的小區都可以實現這一點了。這就說明,作為社區治理的階段性措施,出入証或許是權宜之計,但運用當前的數字化手段,進行科技賦能,我們的社會治理會提檔升級,為居民帶來更舒心、更安心的生活。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社會治理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是高頭講章,而是事關每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高麗、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