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樣講好中國文化故事

2020年11月09日09:22  來源: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總編室文化新聞版編輯 智春麗

人民日報文化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緣分深厚,光是這些年,就有“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文化遺產賦彩生活”“賡續文脈”“文物保護利用”等一系列重點欄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我們用全景式、全方位的視角,探索如何講好當下中國的文化故事。這些報道裡,既有對中央政策的全面解讀,也有大江南北的生動實踐﹔既有古老非遺的時代創新,也有國粹雅韻的雲端綻放﹔既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也有從業者的默默堅守﹔既有優秀傳統文化的花樣圈粉,也有中國節日、中國戲曲等走出國門……

比如,我們關注過福州古厝,2200多年歲月,在福州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古厝,如何因地制宜保護修復,讓它們既留住文化記憶,又融入現代生活呢?裡面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數字背后,每一座古厝都有一段獨特故事。”因此需要精准修復,留住文化特質,讓更多人了解古厝故事,了解閩都歷史。

(解碼·文物保護利用系列)《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2020年3月25日 第12版

同樣的,對於很多古老的非遺項目來說,怎麼活起來、傳下去也是擺在眼前的問題,尤其是很多非遺藏在深山,可能面臨著不傳承就消亡的命運。非遺難道真的非得遺失嗎?當然不是,在我們的報道裡,可以找到許多新思路。其中一篇報道《繡娘的日常,成了藝術有了市場》,講述的就是貴州布依族刺繡的故事。這個黔西南山寨裡的傳統手工藝,和全球設計師、服裝時尚碰撞出火花,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繡娘們的日常成了藝術,有了市場,既能獲得體面的收入,也讓非遺收獲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系列)《繡娘的日常,成了藝術有了市場》2017年6月15日 第12版

一樣重獲青春的還有像良渚古城這樣的文化遺產。去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跨越千年的良渚文化,遇上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成為一個文創大IP,衍生出日常用品、影視作品、工藝美術等腦洞大開的產品,把良渚之美引入現代生活。

(解碼·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系列)《數字+文創,良渚正青春》2020年6月4日 第12版

當然,這些故事的背后,離不開一位位傳承人、一個個從業者的堅守和付出。我們講述過昆曲藝術家張軍的故事。他堅持推廣“當代昆曲”,做了許多嘗試,例如將《牡丹亭》從舞台上搬到園林裡實景演出,在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加入電音、西洋配樂等等。張軍說,堅持昆曲最有價值的部分,形式上的呈現可以改變。他認為,做好傳統藝術的導賞、分享和推廣,在這個時代非常重要,而這一切探索與創新,隻源自一個朴素的念頭:我希望昆曲可以走到我們當下的生活中來,鮮亮地活著。這應該也是很多文物修復師、非遺傳承人、文創設計師等等的想法。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堅持和實踐,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一代代賡續。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我想讓昆曲鮮亮地活著》2017年4月7日 第12版

另外,這些年來,文化版也聚焦了不少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精彩。例如我們的民樂天籟奏響海外,從內蒙古的馬頭琴到廣東高胡,從中原的古琴到雲南的葫蘆絲,為全世界觀眾開啟中國音樂之旅等等。

《民樂天籟 奏響海外》2017年02月10日

所以,人民日報文化版可以說是記錄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展現了文化中國的底蘊和活力,見証了文化自信的越發堅定。能夠參與其中,我們非常自豪,希望未來能夠書寫更多精彩故事,看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責編:高麗、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