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縣哇麻村扶貧干部柴明杰:凝心聚力謀脫貧

2020年04月28日09: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凝心聚力謀脫貧(中國道路中國夢·奮戰在基層一線)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一名駐村干部,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兩年前,我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隊員,被選派到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台子鄉哇麻村,幫扶脫貧攻堅。參與到這項偉大而光榮的事業中,我當時格外激動,同時又頗為忐忑,畢竟能干什麼、能不能干好,底氣稍顯不足。駐村前,一位領導對我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大家的事,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作為一名年輕干部,一定要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的確,青年就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激揚青春風採。

駐村后,語言關是需要克服的第一關。有一次,去一位大娘家裡了解情況,老人家請我“喝水”,由於方言差異,我一直理解為“瞌睡”,還沒有聊幾句,就匆匆離開了。出門后,一位村干部說,“這家怎麼這麼快?”我說,老人家說要睡覺了。那位村干部趕緊糾正,給我作了解釋。

“土不土家鄉話,親不親故鄉人。”入戶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不學會當地話,即使進了老百姓的家門,也打不開他們的心門。因此,我一邊工作,一邊嘗試學習當地方言。如今,我在上百人的村民大會上宣講政策,也能和老百姓用方言流利地溝通。其實,過好語言關就是過好信任關,與老百姓拉家常、道長短,溝通沒了障礙,心與心之間也就沒了距離。

過了語言關,更要闖發展關。駐村所在地位於青海的半腦山地區,山大溝深,位置偏僻,受氣候條件影響,隻能生長很少一部分農作物,農牧業發展很受限制。如何蹚出發展路子?在結合村子地形地貌及自然條件綜合考慮后,我們決定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起初,不少人持懷疑態度,覺得“窮鄉僻壤的,誰會來這裡旅游”。為了打消疑慮,我們組織召開了村民大會,“我們村有近1000畝的林場,還有秀美的風光,守護好這片林場、這片美景,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資源,不能抱著‘金飯碗’哭窮,要讓綠水青山成為我們的致富源泉”。經過反復溝通,大家的思想觀念開始逐漸轉變。

“人心齊,泰山移。”思想一致后,剩下的就是凝心聚力謀發展。這兩年,通過爭取國家項目、引進社會資金等,旅游道路修通了,基礎設施完善了,旅游發展公司成立了。2019年,景區累計接待游客量達10萬人次﹔2020年,我們入選了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以及“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鄉村旅游給村民致富奔小康帶來了甜頭,更帶來了希望。

脫貧攻堅工作艱苦卓絕,但再難,隻要想辦法就能克服。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練就過硬本領,動真心、俯下身、辦實事,在脫貧攻堅中繼續書寫青春華章。

(作者為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台子鄉哇麻村扶貧干部柴明杰,本報記者姜峰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8日 05 版)

(責編:殷茵、肖鑫)